刘文涛
(江苏淮阴水利建设有限公司,223002,淮安)
地下连续墙(简称地连墙)施工技术是住建部重点推荐采用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之一。地连墙具有承重、挡土或截水防渗等作用。本文以广东省惠来县邦山水闸重建工程中的地连墙为例,对地连墙施工工艺进行分析,提出了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惠来县邦山水闸重建工程为大(2)型拦河闸,共12孔,每孔净宽12m,最大过闸流量为4602 m3/s。工程左岸1~4号闸孔砂砾石地基是先采用高压旋喷桩,然后施打PHC管桩方法进行加固处理,以此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但左侧闸前15~20 m处有6 m深的沟槽,存在旋流和渗流,容易带走桩间土的颗粒而降低复合地基的密实度、单桩承载力或复合地基承载力,造成拦河闸主体不均匀沉降甚至工程失事。为此,在上游铺盖前沿采用地下连续墙结构,起到垂直截水防渗目的,以此确保复合地基稳定,保证拦河闸安全。
地连墙施工工艺包括施工准备、测量放样、导墙制作、泥浆制备、成槽施工、吊装钢筋笼、水下混凝土浇筑、接头施工、墙底注浆等工序。
施工前,对施工现场的地质等情况进行复核。检查、复核基线和水准点。准备地连墙施工需要的材料、机械设备等各种物资。
对主材、半成品等产品进行检验,并进行成槽试验,确定、验证施工机械、泥浆配比和施工工艺等。
对业主提供的高程控制点和坐标控制点进行复核无误后,在现场测设形成地连墙施工控制网。
导墙作用是为成槽设备提供导向、存储泥浆、稳定泥浆液位、维持两侧土体稳定、控制地连墙的轴线和标高等。本工程导墙采用C30、结构形式为“┓┏”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配筋形式为Φ14@200。导墙单侧水平尺寸为1.0 m,垂直方向为1.5 m,厚度为0.2 m。导墙顶高于地面10 cm。
导墙施工前用全站仪放出地连墙轴线并放出导墙位置,采用小型挖掘机开挖,基底夯实后浇筑C15混凝土垫层,厚度为50 mm。
墙身混凝土浇筑时从导墙两侧对称进行,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分层均匀振捣,每层厚度不超过30 cm。振捣棒不得触及钢筋和模板,不得有漏振或过振现象。为避免导沟产生位移、变形,作业机械与导沟保持5 m以上安全距离。
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开始拆模。拆模后做好混凝土养护并采用100 mm×100 mm方木支撑,支撑横向间距为2 m,竖向两层梅花形布置。导墙顶面两侧4 m外设栏杆加以围护。
泥浆生产设备主要有:泥浆搅拌机、泥浆泵、振动筛、旋流器、挖掘机及泥浆运输车等。在施工现场需设置一套泥浆配制系统,一套泥浆输送回收系统,主要有新泥浆池、循环池、沉淀池及废浆池。
(1)泥浆配合比
泥浆采用优良的膨润土、纯碱、高纯度的CMC和自来水作原料,通过清浆冲拌、混合搅拌、两次拌和而成。首先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泥浆试配,检测泥浆各项指标;然后经过成槽试验后,确定泥浆施工配合比。泥浆设计配合比如表1所示。
表1 泥浆配合比(1 m3浆液)
(2)泥浆配制与循环
泥浆配制时,先配制1.5%CMC溶液,静止5小时,按配合比加水、纯碱、膨润土,采用螺旋式搅拌机搅拌3分钟以后加入CMC溶液,再搅拌数分钟,存放24小时后使用。
在地连墙施工中,利用贮浆池中的泥浆泵将泥浆泵入开挖槽段,保持槽段中泥浆液面高于地下水水位1 m以上且不低于导墙面下0.3 m。
泥浆不断经分离、净化、回收等环节进行循环使用。施工过程中配备专人对泥浆进行检测与管理,确保泥浆质量和环保达标。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泥浆比重、黏度、含砂率、pH值等。
对于沉淀池下部废浆、泥砂等杂质应集中存放,采用挖掘机或泥浆泵清理、密闭式罐装车运输,不得影响环境。
成槽采用1台液压成槽机、2台汽车吊进行。
本工程中地连墙为“一”字形,长度60 m,宽度 800 mm,深度 8 m,每段长6 m,共10个槽段。每槽段采用“跳抓法”成槽,整体采用“三序”法成槽,即采用“先两侧、后中间”成槽顺序。
开始成槽时,按照导墙上的槽段标号顺序,液压成槽机就位于导墙外侧,使抓斗平行于导墙面、抓斗中心线与导沟的中心线重合,闭斗下放、开挖时张开。入槽、出槽时要缓慢、稳定、两侧均衡成槽并根据成槽机的仪表及实测的垂直度及时纠偏。
单元槽段每抓挖到设计槽底标高以上0.5 m时停挖,待全槽达到此标高后,由一端向另一端用抓斗细抓、扫槽、清底至设计标高。
成槽后,采用超声波对槽壁垂直度、槽位、槽深、槽宽、沉渣厚度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
清槽采用液压成槽机、冲击转机或旋挖转机对槽段进行。清基主要采用捞抓法,抓斗慢放、轻抓,逐步清除槽底淤泥及杂质。
刷槽采用吊车配合专用的刷壁器,在接头上自上而下反复清刷,深度至槽段底部,要保证槽段接头干净,不夹泥砂。在钢筋笼吊装完成后检测沉渣厚度,若沉渣厚度大于10 cm时,利用泥浆置换法进行二次清孔,直到沉渣厚度小于10 cm,并在4小时内开始浇筑混凝土。
单元槽段成槽完成后,安放接头管。接头管为直径800mm、壁厚20 mm的钢管。
接头管采用汽车吊吊装。起吊时,要保证接头管中心与地连墙中心线重合。缓慢、垂直安放接头管,垂直度控制在1/300以内。接头管高于导墙顶面1.5~2.0 m,管底部插入槽底30~50 cm。
接头管拔出采用额定顶拔力为300 t拔管机进行。根据混凝土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等确定动管和拔出时间。
为加快制作速度、保证质量,在钢筋笼正式制作前,构建钢筋笼加工平台。设置纵向标架、横向桁架和剪刀撑等构造加强钢筋笼的整体刚度;在钢筋笼内设置的衔架满足吊装的强度、刚度要求。要保证钢筋笼主筋保护层厚度、位置、数量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笼预埋件、声测管、注浆管等部件的安装符合设计要求并安装牢固、位置准确;钢筋笼制作偏差、焊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钢筋笼制作完成后,钢筋笼需经试拼装,验收合格后,按照施工先后顺序堆放,并在钢筋笼上标明其上下头、里外面、单元槽段编号。
钢筋笼整体吊装前,先进行钢筋笼试吊,然后进行正式吊装。
混凝土采用C35 P8商品混凝土,坍落度为200±20 mm。混凝土浇筑开始时间控制在清槽后4小时以内。浇筑前,检查槽深及泥浆各项指标合格后,开始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浇筑采用导管法灌注,导管使用前进行预拼接,并做打压试验,试水压力为 0.6~1.0 MPa。采用混凝土灌车将混凝土运至槽口,分别送入二套灌注导管。开浇时在导管内正确安放隔水塞。中途浇筑不得长时间中断。槽内混凝土面上升速度3~5 m/h,保持浇筑同步上升且保持混凝土面呈水平状态上升,定时测量槽内混凝土面高度,保持槽内混凝土面高差不大于300 mm。导管入混凝土深度控制在2.0~6.0 m。灌注结束时,混凝土浇筑顶面比地连墙设计顶标高超高0.5 m。
墙底注浆是对地连墙的墙底、沉渣、泥皮、墙侧等范围内混凝土、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施工中注浆管采用管径50 mm、壁厚3 mm钢管,施工中与声测管共享,先检测后灌浆。注浆管安装在钢筋内侧与钢筋笼主筋绑扎或焊接固定。
墙底注浆按“先深后浅、分次进行”原则进行。注浆前进行注浆试验,确定施工方案、浆液配比和注浆参数。注浆材料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浆液水灰比为0.5~0.6。分次注浆时符合下列要求:①初始注浆在成墙2~3天后开始。注浆时严格控制注浆压力、注浆量和注浆速度,注浆流量为30~50 L/min,最大注浆流量不超过75 L/min,初始注浆量为设计总量的80%;②第二次注浆在初始注浆完成3小时后进行,注浆流量为15~30 L/min,最大注浆流量不超过50 L/min。
注浆终止标准采用注浆量与注浆压力双控标准,以注浆量控制为主、注浆压力控制为辅。当注浆量达到设计要求时终止注浆;当注浆压力大于2 MPa持荷3分钟且注浆量达到设计注浆量80%时终止注浆。
地连墙成槽后对槽宽、槽深、垂直度、泥浆、沉渣厚度等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超声波透射法和测锤法。
地连墙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先采用声波透射法对墙身混凝土质量进行检测,验证墙身缺陷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当墙身疑似存在质量不合格时,采用钻心法进行验证。
造成槽壁垂直度不合格原因包括成槽机控制不到位、周围震动、成槽顺序等。垂直度控制措施有:①保持成槽机水平、平稳;②液压抓斗垂直槽段,缓慢入槽抓土;③利用成槽机测斜装置,发现槽壁倾斜立即纠偏;④严格按“三序”成槽法施工;⑤避免周围震动源存在。
因首批混凝土量不足、导管接头不严密、混凝土浇筑间断、局部塌方等因素易形成夹层。可采取预防措施有:①槽段浇筑时,设2个导管同时浇筑;②导管接头设橡胶密闭圈密闭;③首批灌入混凝土量要充分且有一定的冲击量;④保持混凝土浇筑连续;⑤遇塌方时,将沉积在混凝土上的泥土吸出。
接头漏水主要原因是接头清理质量差、混凝土导管拔空、混凝土的质量差、供应速度慢等。预防措施有:①施工时,用接头刷多次上下刷槽段接头,直到无泥为止;②严格控制导管埋入深度,防止发生导管拔空;③保证混凝土的供应量和质量;④如发现接头有渗漏现象,采用双快早强水泥、软管引流、化学灌浆等方法进行堵漏。
混凝土绕流主要产生原因有:①槽壁坍塌;②接头管未下放到槽底;③接头管起拔时间过早;④接头管背后回填料不密实。绕流防治措施有:①挖槽过程中专人控制槽内泥浆液面高度;②选择合适的泥浆确保护壁效果;③严格控制槽壁和钢筋笼垂直度;④严格控制成槽深度和接头管插入深度;⑤在接头管背后,分两次填筑黏土,先将回填土填至墙身一半处,待混凝土浇筑至该位置后再进行第二次回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