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角色扮演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2019-11-13 05:51:28赖传枝
报刊精萃 2019年6期
关键词:交流探究数学

赖传枝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第七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模式,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为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大力推广这种先进的学习模式。然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施以后,我们发现,有一些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甚至于让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产生了质疑.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否可以在小组合作的技术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如何把握小组探究的时机?应该怎样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的范围

1.概念的得出。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因为生成比较抽象,所以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的探究问题,进而使学生能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思维过程,这样,不仅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能力。

2.定理、公式的得出。定理、公式的得出是前辈们经历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文化积淀,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过程,如果我们通过问题的设置能让学生参与到当中来,亲身体验,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3.复习课。复习课的类型,非常适合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在先期就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中来,在复习课中,也更利于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思维漏洞。

4.一题多解问题的探究。当一些问题出现有一题多解,而教师无法在班级进行每一种解法的剖析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

5.数学试验。当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无法解决一节课中的数学问题时,需要进行试验交流,建立起足够的数学经验。

6.开放性问题。一些开放性问题,虽然不难,但是通过学生的交流,可以产生新的奇思妙想,则需要交流。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有些老师为了迎合课改,一味的认为所有的结论都应该由学生的嘴里说出来,这是不对的。有一些概念、公式、定理的得出是前辈们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获取了这样结论,在结论的描述上可以说是字字珠玑。我们的学生又如何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获得这样的成就呢?即使学生能够说出来,那也是在课前就死记硬背下来了。所以当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将数学事实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就已经是很厉害了,我们是否还应该过分的强求呢?难道教师此时给出准确的说法不是更好吗?有一些学生能够踮起脚够到的知识,我们应该给学生独立的思维过程,此时是否可以考虑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过程与方法

1.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以往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一上课,就要学生对一些问题交流一下,我认为这种教学行为有待商榷。在小组合作学习以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是什么,然后给予充分时间独立思考,最后再带着自己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探讨。

2.知识梳理,合作交流。小组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将大家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合理的梳理,形成知识框架。

3.互质解惑,激活思维。在我的课堂上,每个小组由6名成员组成,其中一定会有一名学生的名字叫“质疑员”,即该名学生主要负责引导其他组内同学对发言的同学提出质疑,无论是知识层面、语言的规范性、方法的简洁性、书写的标准性等等,都要尽可能的提出质疑。然后在质疑中产生激烈的讨论,形成思维的碰撞,最后形成新知。只有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4.组际讨论,交流内化。时下组际交流环节,都是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在班级内进行汇报,汇报完毕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而我认为,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易错的问题、学生认知中存在较大难点的问题,当第一次学生汇报完毕,可以进行组内二次交流,让学生将听到的、想到的再次内化为自身的理解、自身的能力。

5.反思回顾,调整学法。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阶段性的小结,进而调整后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和思考方向。

6.及时评价,高效互动。学习了一些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模式,都是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这个无可厚非。但是过犹不及,有些教师觉得课堂上教师就不能开口讲解了,否则就是老顽固,就是不接受课改。其实不然,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适时的点拨,提纲挈领的点睛依然是必要的。要充分体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组际对话,这样才能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这样的点拨其实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前能够备好课,考虑好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更要能够把控好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和亮点,及时的指出学生的困惑,并适时的进行激励性教育。

四、合作学习的体会及反思

我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猜你喜欢
交流探究数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