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重视小学生的劳动教育

2019-11-13 05:51:28郭小均
报刊精萃 2019年6期
关键词:家务劳动家庭

郭小均

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三星小学

学校安排学生“做家务”这一家庭作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试想,学生会洗衣、做饭,做其他家务,以后工作了,就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了家之后,也可以使家庭更加有家的感觉,生活更加美满幸福。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与父母的感情。做家务可以与父母多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给父母烧一餐饭,洗一次衣服,为亲情升温的同时,还能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的良好习惯。

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家庭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从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讲,如果能够在幼年时期,就培养起孩子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逐步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将来可就省心多了。作为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时候,应有开放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天真顽皮的瓦特、有点木讷的牛顿、上課爱鼓捣小物件的爱迪生,在大多数教师的评价标准里,可能都算不上表现正常,更不用说优秀了。但就是这些在童年时代表现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孩子,后来通过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了与众人真的不一样的了不起的人。所以,广大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学生今天的不优秀,并不代表着明天不优秀,更不预示着永远不优秀。历史一再证明,获得巨大成就的人,其童年时代的表现往往与常人不一样,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的不一样,才成就了他们长大后杰出的大不一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迫切需要教师善待“不一样”的孩子,学会用发现的视角审视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用挖潜的激情培养他们。当然,教育引导这些“不一样”的孩子,不仅要对他们多关注一些,更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用心一些。由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班级里每个学生就像钢琴键一样,音色可能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以宽广博爱的胸怀,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包括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足,让学生有尊严、不自卑、不自弃。对于那些不爱学习、不爱劳动、顽皮、叛逆的学生,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循循善诱加以教导,不能讽刺挖苦他们,更不能对他们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这部分不一样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接纳、善待和关爱。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一直在赞美和歌颂劳动,倡导树立起热爱劳动的观念,并鼓励实施劳动教育。然而,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目前劳动教育却往往最受忽视,很多学生并未真正认同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价值。如今的孩子很多生活在“蜜罐”中。一些看似啼笑皆非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如今我国学生劳动能力差是普遍现象,在很多家庭里,孩子除了学习,什么活都不用干,简直可以用“横草不拿,竖草不拈”来比喻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从小缺乏劳动概念、作业太多、劳动课虚设、歧视劳动等,均对劳动教育不利,影响到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显然,应该给学生补上“劳动教育”这门课,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意义。

南怀瑾曾说,真正的儿童教育学的是“洒扫应对”,洒扫泛指家务事,应对指听从呼唤和回答问题。古代讲入小学开始学“洒扫应对”,是学做人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先培养一个人,然后再讲高深的修养,才是大学之道。陶行知也认为生活即教育,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的“书呆子”。让孩子们承担一定的家务,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家庭的责任。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小家做起,以后他们才会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承担更多义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做学生,成绩很关键,但孩子不只有学生一个身份。要让孩子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让他从做家务开始,可以训练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应变能力,随着做家务越来越顺手,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当家务成为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习惯,孩子也会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归属感,协助他们独立自主。

猜你喜欢
家务劳动家庭
小家务,大成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的家务,我们的家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0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爱她就让她学做家务
中华家教(2018年7期)2018-08-01 06:32:26
热爱劳动
恋练有词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