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状况研究

2019-11-13 08:28:44陈家倩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新生代 2019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长心理

陈家倩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71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时期,大学阶段是个人成长和发展最宝贵的时间段,每一个大学生应该都珍惜时间,好好努力。然而由于网络的发展,出现许多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浪费了大好时光,也不利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沉迷网络,甚至出现非物质性成瘾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有较强的关系。这种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心理损害,甚至会造成个体与社会的脱离,影响个人认知和思维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抑郁倾向。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空闲时间,加之高考结束之后可能会产生过度放松,沉迷游戏,且大学环境氛围较轻松,老师和辅导员没有严格的约束,极容易造成大学生沉迷游戏不务正业的情况产生,甚至会耽误某些大学生一生的发展。目前该现象已经引起教育界学者和老师的高度关注,因此需要对大学生沉迷网络以致造成网络成瘾的现象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判断网络成瘾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加以引导,让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及早醒悟,珍惜时间,走向努力奋斗的正途。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出现的网络成瘾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它也会受到周围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二、网络成瘾的原因

现有研究大多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直接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问卷调查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发现,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且其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个人性格特征是主要的原因,偏内向,更敏感的性格更容易沉迷于网络。

(一)家长不当教育方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密切,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更容易感知。然而有很多家长教育方式不恰当,对一些孩子的成长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家长信奉对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没有对孩子进行充分的教育,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情况下,对男孩过度放养。一旦发现男孩有沉迷网络的情况,就采取体罚的方式,反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更加重孩子对网络的沉迷。有一些家长每天忙于工作,无法给孩子足够的陪伴和教育,家庭教育缺失。孩子可能通过上网来缓解自己的孤独情绪,久而久之产生网络成瘾现象。有些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每天紧盯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造成过大压力,使孩子产生逃离情绪,沉迷于网络游戏。总之,家庭的不当教育是大学生出现网络成瘾问题的原因之一,初期可能不当教育的影响不明显,然而在进入大学脱离家庭的掌控之后,学生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力会明显显现出来,家庭不当教育的问题也会逐渐显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也要注重对孩子心理素质的教育,提高其抗挫折的心理素质,使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不能想当然,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学校应试教育,学生被认同感差

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目前正在逐步改革,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老师和家长都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无法及时查别出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处理,容易产生累积性的问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被认同感更强,更易于产生正向的循环累积因果性,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然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可能无法获得正向的被认同感,他们从网络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和短期满足感,就容易沉迷于这种情绪中,产生网络成瘾问题。教育界也发现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当前国内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争取让更多有才华的学生得到认同和更好地发展,这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改变传统的唯成绩论的模式,增强学生的被认同感,明确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降低在大学中的迷茫无措。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小视频等,这些都是肥皂时间,很容易就将一天时间都浪费掉,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需要有自学的意识和能力,更需要有自制力。网络成瘾,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没有对人生明确的发展目标,浑浑噩噩度日,只能沉迷于网络获取瞬时满足。这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帮助其及早树立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形成强大的心理素质。

(三)个人人格差异

通过学者们的大量研究发现,大学生自身网络成瘾与其自身人格特征有更强的关系,性格内向敏感,自制力差,人际交往差,容易出现自卑抑郁情绪的人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从网络游戏或小说中获得即时满足,对延期满足的期待更低。由于更偏内向的性格或是与人交往技能较低,一些大学生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虚拟网络中,降低现实中的无措和恐慌感。而且由于在游戏中很快就可以获得较高等级,不存在是否能学会知识的困难,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就陷在这种短时即期的满足感中,又可能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尝试游戏或小说,进而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平时晚睡晚起,影响上课效率,等到考试时候临时抱佛脚,很难考出较高成绩,又没有参加社会实践。这些行为会造成一定的自我厌恶感,形成恶性循环,驱使部分大学生“逃离”现实生活,从虚拟网络中获得满足感。然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还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它首先会影响大学生的睡眠情况,造成失眠、精神不振、头昏脑涨等情况出现,甚至会影响大脑智力,降低思维敏捷度。并且由于沉迷网络,缺乏与周围人的交流,更容易陷入冷漠情绪中,严重者甚至会产生抑郁情绪,影响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并且当沉溺在网络中,个体会陷入自我塑造的网络虚拟形象中,而网络虚拟形象可以塑造的很完美,与现实差距越大,个体心理冲突会越明显,更容易陷入不良情绪中,甚至会产生人格分裂问题。因此大学生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不沉迷于网络,改变网络成瘾问题,去体会更深刻的现实世界。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网络成瘾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从高中时的刻苦读书到大学时的放纵自己,一旦错过这段时光,将会对人生产生太多遗憾。要想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就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较为缺乏,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己等的共同努力,激发更多大学生的斗志,培养大学生更加健全的人格,锻炼强大的心理素质,为大学生人生发展提供助力。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的心理依赖,它是过度使用网络造成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这种网络成瘾,不能使用简单的批评教育方式,而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辅导,才有可能取得理想效果。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安排专业优秀的心理学老师对学生进行访谈和疏导,保证学生可以随时联系到老师,有什么问题及时向老师寻求帮助和指导。此外,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素质拓展活动,邀请同学们参加,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同学间的友谊和热情,从而降低宅在宿舍沉迷网络的概率。老师和辅导员要定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组织有网瘾的同学一起举办相关活动,减少其沉迷于网络的时间,不断进行引导和关心。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学和职业发展讲座,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从而进行自查,自我反思和提高,主动改掉网瘾的习惯;同时通过职业发展讲座了解和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未来有更明确的目标,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为未来发展采取行动不断努力。社会可以和学校相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真实的职场,真实的商业环境,增强心理素质,自然而然戒掉网瘾。大学生自己是主体,要想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我们自己就必须行动起来,意识到自己过度沉迷网络的坏处,主动采取措施健全人格,减少沉迷网络的时间。每个人都处于不断进步发展过程中,目前有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小说的大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心,要坚信改变从现在开始。大学生自己要主动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对于生活学习或是人生有什么心理困惑时,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流,寻求老师的专业建议。要走出宿舍,敢于挑战,不断突破自我,保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看到现实世界,塑造更加强大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人生。

四、总结

近年来,出现许多大学生沉迷网络,耽误学业,甚至被退学的情形,不仅给个人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一旦形成风气,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大学生沉迷网络甚至出现网络成瘾现象,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将其放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进行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家庭的不当教育,部分家长疏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家长过度看重孩子成绩,忽视其全面发展;还有学校的应试教育给孩子过度压力,在大学时候就可能出现反弹情绪,过度放纵,出现对网络的沉迷;另外,还与学生自身的人格特性有关。偏内向,有自卑情绪,或者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比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更少的关注线下班级或学校活动。为此需要家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学校从各方面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举办多种课外素质拓展活动等方式增加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社会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学生自己也要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主动戒掉网络成瘾问题,不断努力进取。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长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趣味(语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家长请吃药Ⅱ
萤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