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目的论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2019-11-13 09:55:17李杰华北理工大学
新生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连贯性目的论儿童文学

李杰 华北理工大学

一、目的论概述

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语言的汉斯·威米尔教授是目的论的奠基者。目的论相对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而言,其着重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并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翻译目的论有三个重要的原则,即 “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以及“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的连贯,即译文的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译文,并且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以及目的语的文化中要有意义;相对于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要求原文与译文之间要有语际的连贯, 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译文的目的决定了忠实性的程度。其中决定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其他两个原则要从属于目的原则,忠诚性原则要从属于连贯性原则,目的决定一切。威米尔认为,结果决定方法。读者独特的文化背景及交际需求等均会对译者的翻译行为造成影响,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略读者,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

二、儿童文学的特点

所谓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儿童读者创作的一类文学作品。其强调教育性、形象性、趣味性、故事性和知识性。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它对教育性特别强调。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儿童的可塑性很大,因此儿童文学特别注意教育性。由于抽象的说教,儿童不容易也不乐意接受。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要注意生动形象;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声有色,娓娓动听,以创造出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来。由于儿童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难以体会,他们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选择阅读。因此,儿童文学通常具有趣味性、故事性和知识性,使得儿童愿意看,其主人公不一定都是人,也可以是其他动物、植物,并且在作品中都是人格化了的。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或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满足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目的论视角促进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将儿童看成目标读者,符合儿童的欣赏标准,儿童文学的翻译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翻译,尽管儿童文学的译者都是成年人,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量靠近儿童的理解水平,多考虑他们的思维特征,尽量摆脱成人认知水平及思维的干扰和影响。

(一)选用简单的词汇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学中有各种各样的成语及词语。而对于儿童来说,尽管年龄稍大的儿童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其对词汇的掌握仍然是比较浅显的,他们更倾向于文学作品中色彩词和叠词的理解,也更喜欢这些词,对那些抽象及理性的文学没有兴趣。因此,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应尽可能地选用简单明了的词汇。

(二)选用短句

英语中通常是长短句交替,而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要考虑到目标读者是儿童,接受力及理解力有限。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多用短句,以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可把英语的长句翻译时分成若干短句,以防止出现目标读者即儿童,因译本语言冗长,而不想读下去或理解不了的情况。

(三)选用儿童化的语言

儿童文学本身就符合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因此,翻译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这一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尤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尽量运用儿童的语气和口吻,同时考虑到儿童的思维方式,翻译时尽可能的给目标读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译文充满童趣,有助于儿童阅读。

(四)适当注释

由于儿童的知识面比较窄,从成人的角度或许很多事情利索当然,然而孩子们却觉得很难理解。这时对一些实在抽象的翻译,考虑到目标读者的特异性,就要求译者适当采用注释了,同时也可以适当扩大儿童的知识面,让孩子们在阅读时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

四、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的目标读者是儿童,翻译时也要目标读者和服务于目标读者为出发点。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立足于目的论的目的原则,把目标读者放在首要地位,充分考虑目标读者,即儿童的接受力和理解力,来进行有目的的翻译。在翻译时,使用恰当的词汇及语言技巧,以翻译出目标读者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

猜你喜欢
连贯性目的论儿童文学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9年11期)2019-12-23 08:42:20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2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创作(2017年3期)2017-06-19 16:41:20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