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胜.欧阳洋.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自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将在全国教育领域“启动实施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以来,【1】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潮如日方升,凭借其储存信息量大、计算迅速等特点,成为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好帮手”,教师的作用与角色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与其他学科不同,学校体育肩负着维护学生体质健康的重担,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人格、个性、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虽然国家三番五次的强调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但大多中小学的体育课、体育教师仍属应试教育学科的“附属品”和“调剂品”,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体育教师的角色将会如何?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金字塔顶端的领域,一直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从近些年来看,人类每次对运动极限的突破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而人工智能作为新兴科技产物,最早也被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如网球比赛中用于判别球是否出界的“鹰眼”就是一项人工智能技术,还有现今流行的“大数据”分析,也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的,这都大大的增加竞技体育比赛的科学性和精密性。人工智能还逐渐介入了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监控,比如搭载了IBM沃森的自然语言识别技术的人工智能,能获取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数据,监测他身体各方面机能的情况,甚至能结合天气,饮食情况,为运动训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群众的体育活动也可以享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娱乐与休闲是社会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主要目的,对于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他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而各种体育APP的产生则为他们提供了廉价而便利的服务,这些APP一般都配有教学视频,能给予锻炼者们最基本的指导,或是记录他们的运动数据,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微信运动”,只需要将手机带在身上它便能记录人们每天行走的步数,在联网的情况下,还能上传数据形成排行榜,观察到朋友圈其他人的步数情况。除此之外,有的软件还能通过个人血压、血糖、心率等数据的输入分析出当前的身体健康情况,生成运动计划和膳食计划。
进入二十一世纪,教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成为了人们持续关注的问题。迄今为止,城区内的中小学普遍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多媒体工具逐渐了成为了教师上课的必备之物。的确,声色并茂的课件、视频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理解,课后老师和家长还可以通过APP完成作业批改,成绩录入等,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负担,关于“人工智能教师”能否取代“传统教师”的讨论也开始被人提及。而体育课的上课地点主要在室外,除了一些理论课和公开课的需要之外,体育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次数肯定是没有其他科任老师那么频繁的。虽说也有一些如同运动手环类的产品可以用于监测孩子的运动和营养情况,就目前来说还难以普及,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主要还得依靠体育教师本人完成。在其他学科教师可以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减负”的情况下,体育教师貌似“担子”更重了,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师的角色变得十分重要。
文化理论课的学习主要在室内依靠脑力活动完成,而体育活动功能与目的的实现则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张洪潭教授曾对体育的本质做了精辟的概述,“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2】。在肢体活动这一点上,目前的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来完成,在校学生也难以配备像精英运动员那样先进身体监测工具,条件好一点的学生无非就是佩戴运动腕表,只能够测量心率和睡眠情况等简易的身体指标。体育教师的工作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为特征,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获取,体能的发展更多的还得依靠体育老师的传授与引导,人工智能技术还未能与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相融合。综合来看,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为中小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减少工作负担,他们仍是学生体育活动不可替代的引导者。
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对学生完善人格人格的培养上,将“体育”置于首位,这一论断具有十足的前瞻性。在充斥着各类电子产品的人工智能时代,体育活动是少有的可以脱离这些产品而存在的教育活动之一,有不少学者都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作用。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在体育课堂中为学生塑造团结合作,角色分工,公平竞争等品质,体育活动需要每个人的亲身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去领悟体育活动的目的与精神。西方有一句名言,“健全的灵魂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正是让孩子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克服困难、友伴协作的体验,同时达到强健体魄,强化意志的目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各类电子产品让我们越来越“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懒”,脑力活动的增多,体力活动的减少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残缺”,在这个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要使孩子养成正确的体育习惯,建立丰厚的体育情感之目标可谓任重而道远。
体育学科与很多文化理论类学科不同,它的“标准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比如跳高就有跨越式、俯卧式、剪刀式、背越式等几种不同的动作,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来选用,也鼓励人们去创造新的技术动作。人工智能时代下,巨大的互联网数据库记录着一个人从小到大的各类信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标签”【3】,这与体育运动追求的“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不谋而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技能水平、体能水平或是年龄特征等特点的不同,采用分层或分组教学,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最大化的激发兴趣,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自我”绝不是脱离“集体”存在的,而是在符合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利用集体的资源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再通过自己的长处反过来促进集体的发展,体育活动中这种“个性”是既利他又利己的,为学生宣泄情感、展现自我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只要人类的劳动生产不停歇,就会不断有推动时代变更的新兴技术产生,教师作为传道受业解惑者,更应该紧随时代的变化,一是满足学生知识渴求的需要,二是满足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
“科学不会淘汰教师,但会淘汰不懂科学的教师”,作为教师既要会“教”,更要会“学”,人工智能包括多媒体应用、智能仪器使用等多项技术,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应当利用自己工作之余主动熟悉这些技术,只有自己掌握了,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颖的知识。
虽然当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还未普及,但随着该技术的不断进步,一定会实现平民化,体育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承担起教学改革“研发者”的角色,在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将更多的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提升教学效果。【4】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许多文化理论学科老师和家长的“得力助手”,可以帮助他们批改作业,统计成绩,生成学生个人专属学习报告等,也加强了家校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大多体育教师没有充分的运用家校合力来共同监督孩子的体质和运动情况,因为沟通过少,家长不了解,学生也不自觉。时下一些体育公司研发的APP可以用来缓解这一问题,体育教师可以要求家长将自己布置的课后练习任务以打卡的形式拍照片和视频上传至“云社区”并加以文字说明完成情况,体育教师可以选择性进行回复,给予建议。未来肯定将会有更方便简洁的软件出现,体育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业务沟通也会更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