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琴
美术教育是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更是结合了美育功能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双重价值,这样的美育课堂,应该走进更多学校和学生的身边。
1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在这个层林尽染的季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一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助力儿童成长发展的美术教学盛宴正在这里举行。
开篇讲座是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李力加老师的《中国画教学与美育目标》。李老师说:“基础教育的美术学习和任何学科活动,并不是为了体现美术学科的一席之地,而是整个文化育人工程的一个部分。中国画要育人,教师首先要做读书人……”
李老师字字珠玑,表达了中国美术教育人的心声。是啊,美术教师唯有成为读书人,才能真正在教学中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及生命意义,才能引领学生时时反思坚韧、向善、融合等中华文化精髓。
读过李老师不少文字,印象中他是一位执著、理性,对美术教学不断实践与思索的学者。他一边做研究,一边进课堂,以身示范,呼唤美术教育教学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美术学科立德树人功能的理性回归。
2
来自宝岛台湾的张美智老师,和孩子们一见面,便围绕“旅行”的话题聊得不亦乐乎,接着出示的课题《走,去旅行》激起了全场师生的好奇,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旅行”呢?
随着一幅幅画卷的打开,一场师生的艺术之旅开始了。张老师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孩子们近距离欣赏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典藏作品:郭熙的《早春图》、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在“行前准备”时,张老师提醒孩子们做好三件事:仔细看图、用心聆听、认真思考。
学生读图先远观,后近看。
远观时,张老师用简单的图示引领,将“三远”的内涵直观解析,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人的视角和表现方式。紧接着她把作品分成上、中、下三段,师生一起研究画中的前景、中景、后景,为后续的“旅行”点亮了指路的明灯。
近看环节以“过五关,大发现”的游戏方式再次出发。第一关:测视力。让学生找出画中的点景人物。第二关:测听力。激发学生辨识、思考、判断哪一幅作品水声最大,并进一步感受画面的意境。第三关:测测触觉感受力。哪一张画中的山质地最硬?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雨点皴、斧劈皴、卷云皴等皴法,并让他们明白这些画法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第四关:测测联想力。哪幅作品中的树最具生命力?由学生观察分析、自由表达观点。第五关:落款在哪里?学生自主寻找画中的落款位置。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落款很隐蔽,不易觉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紧张激烈的闯关途中,张老师用一个个问题,引领学生一点一滴感知作品的内涵,打通已知和未知的世界。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她努力实践着将学生的生活之眼,转换为可以感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之眼。这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之旅,帮助学生们打开了一个个识读中国画的锦囊。
3
一滴墨、一杯水、一张纸,大道至简的意境在魏瑞江老师的水墨人物课堂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魏老师从一滴墨开始,示范毛笔如何蘸水,水分如何把握,人物特征如何抓取等。这个过程中,魏老师不忘启发学生大胆思考。从构图,到笔墨,到大胆表现,学生在魏老师的鼓励下一点点自信起来,最后呈现的灵活的线条、变化的墨色、可爱的形象引发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名师范课有效拓展思路,专家讲座加深教育理解。有幸赴一场美的盛宴,期盼能取其精华涵养自己的学生。在今后,我将走进美术教育的深处,在孩子的心中纹上中国文化的图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