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沫
(包头市委党校,内蒙古包头 014000)
经过七十年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快社会结构调整,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1949-2017 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从36.00‰下降到12.43‰,死亡率从20.00‰下降到7.11‰,人口自然增长率则从16.00‰下降到5.32‰。人口结构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呈现出现代化国家的人口特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1982 年约67.8 岁,2017年为76.7 岁;人口素质显著提高,6 岁以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982 年为5.2 年,2017 年为9.3 年,受大专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从1982 年的0.6%提高到2017 年的15.5%。尽管最近几年每年出生的人口规模在逐渐收缩,但劳动就业人口相对规模在扩大,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 年的32.6%扩大到2017 年的64.9%。70 年来人口结构本身不仅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也成为其他结构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组织结构的最大变化是组织功能的再造。第一,政府职能转变使得过去的“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第二,企业进一步发展成熟,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他们的生产功能被强化,非生产功能被剥离;第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社会组织开始发育,并弥补着国家和市场无法满足的社会整合功能,其业务范围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成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
中国空间分布结构变动的直接反映就是城乡结构的变化,它首先表现为城市化。1952 年全国总人口为57482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0139 万人,城市化率只有12.8%,2017 年城市化率为58.52%,城镇人口增加近44 亿,其中60%以上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城乡结构变动其次表现为城乡二元体制的转型,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蓬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非农就业的政策限制逐渐放开,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向非农经济部门和城市转移的高潮。在城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农民工逐步融人城市,在一定限度内享受市民待遇。
中国就业结构变革伴随着新中国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改革的始终。1952 年中国就业人口有2.1 亿人,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83.5:7.4:9.1,2017 年就业结构已经调整为在7.76 亿总就业人口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合计达到5.7 亿人,占就业人口总量的73.5%,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供给。这样看来,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就业结构进入到了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水平。
收入分配结构。新中国成立以后,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等制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所未有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消费结构。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生存型、温饱型的消费结构已经转变为小康型、富裕型的消费结构,同时,主导消费的核心力量和消费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中国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由1949 年的60.2%下降到2017 年的29.3%,进入了富足区间,超越了发达国家30%以下的水平,这说明我国的消费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体现着现代社会消费结构的主要特征。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结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两阶级一阶层” 结构开始解体,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形成,社会阶层结构从简单走向多元,其中,中产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是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最大特征。近20 年来平均每年增加303 万个体工商户,平均每年增加93 万个私营企业主;中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2018 年全国毕业大学生超过800 万人,这为中产阶层的扩大造就了后备军;几代农民工阶层在城市中辛苦工作,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商品,这些商品被销往世界各地,为国家创造了巨大财富。可以说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70 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总会推动社会结构的合理调整,所以需要党和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政策、规范等来促进资源与机会在全社会的合理配置,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指标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是,有些社会结构指标还处在工业化初期或中期阶段,社会结构表现出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特征。
从产业结构来看,按照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模式,到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产业结构模式将会转变为第三产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的模式,同时第一产业比重低于10%。按照此标准,我国产业结构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
从就业结构来看,钱纳里标准认为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就业结构应当是15.6:36.8:47.6,2017 年,中国社会的就业结构是27:28.1:44.9,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但是,按照2017 年人均GDP 达到8836 美元测算,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后期阶段,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结业结构的不足。
从消费结构来看,工业化中期阶段恩格尔系数应该下降到30%以下,2017 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为29.3%,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从城市结构来看,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城市化率应在60%以上,2017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8.52%,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从社会阶层结构来看,22.5%-65%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目前,中国拥有中产阶层比例大约在18%左右,可以看出中产阶层规模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从人口结构来看,2017 年人口结构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32‰,仍然高于工业化后期1‰的指标,表明人口与结构尚未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结构整体已经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部分方面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07 年之前学者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结构相关指标的六个方面全部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 年左右。但仅仅经过了10 年,党和政府加大社会建设的力度,二者逐渐适应,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总结中国70 年来社会结构调整的经验,本人认为党的一系列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普惠水平,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户口、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逐渐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制约社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矛盾;加大社会利益整合的机制建设,维护社会和谐;下大力气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强化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还处于深刻变化中,并且结构化、系统化和稳定化的趋势开始出现,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仍然要把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结合起来,把社会结构调整的各个方面继续推向深入。另外,根据社会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契合程度研究,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人口结构是当前社会结构调整的短板,因此,这三个方面应该成为当下继续深化社会结构调整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