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勇 乐至县中天镇明德小学 四川资阳 641512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因此,每一名教师,都应该讲究教学的语言艺术。作为语言传播者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那么,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更有艺术性呢?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阐明道理为目的的,与其他场合所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区别,要准确规范。所谓“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标准的普通话。用普通话教学,是教育部大力提倡推广的。对语文老师的普通话,要求又比其他学科的老师更高。一个讲着标准普通话的老师上课和一个操着“酸汤”普通话的老师上课,给人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我曾听过很多次语文教研课。有的老师普通话就不太好,如把“老虎(hǔ)”说成“老虎(fǔ)”,把“北(běi)风”读成“北(bái)风”。结果在他的课堂上,无论是参与听课的老师还是班上的学生,大家更关注的都是他普通话中发音不准的地方,其教学效果当然是大打折扣。
2、尽量避免使用无意义的口头禅。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禅,很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要尽量避免。有的老师一上课,就“恩啊”不断,“这个那个”不停,给人的印象就是他思路不清,或者是语言跟不上思想。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的语言习惯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的运用。
3、教师的语言要符合语言规范。教学语言要求有条理,符合逻辑性,讲究修辞和语法。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语病不断,习惯如此的学生又怎样来判断哪些句子不符规范呢?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之类的病句,在语文课堂上并不少见,却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结果造成学生遇到病句浑然不觉的严重后果。
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还可以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技巧上。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提倡学生最大程度的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采用问答的形式与学生互动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因此常被采用。但课堂上的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问的有意义有质量。教师的问题,要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要有启发性,能够让学生“思而后得”。
事实证明,语文教师绘声绘色、充满感情的语言较之呆板乏味、平铺直叙的语言更能感染学生,使其更快的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景,更好的体会人物及作者的感情。在一次初中语文示范课评比活动中,有一位老师上余光中的《乡愁》,其生动形象,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就令人印象深刻。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这位老师满含深情的朗诵起了《乡愁》,学生们纷纷跟着他朗诵起来,好几个同学甚至在朗读时声音哽咽,热泪盈眶。正是由于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而充满感情,才使得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成功的完成了对这首诗歌的学习。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是调动学生情绪的金钥匙。教师缺乏幽默感,整堂课都一本正经,板着脸教学,学生往往会听得无精打采,恹恹欲睡,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就无从谈起了。实践也证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比起缺乏这方面素质的教师,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不仅能增强老师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敬佩感,还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之逐渐学会使用优雅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广采博闻,拥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开阔的视野,能根据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用自创的一首诗做总结:“今日风雪送君归/明朝何人伴我行/来年梨花山漫漫/却话与君诀别情”,并赠给同学们两句诗:“尔等今日轻轻语/何不惜得此时情”。课后,该班的好几个同学都饶有兴味的尝试着作起诗来,言谈中难掩对这位老师的喜爱敬佩之情。
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上课时的语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上课时的语调应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要让学生凝神去听。另外,教师的语言如果跟不上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即使有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总之,教学语言要求高低适度,强弱适中,轻重得当,缓急协调。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旧有的教学观点,要尊重学生,用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对话。所谓“用平等的态度”就是不再居高临下,而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在教学语言上主要体现为不能直接或含沙射影的对学生说些侮辱讽刺的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当然,尊重不等于放纵,当学生有了错误的时候,教师也要明白的指出,但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委婉,要在“良药”的外面裹上一层糖衣。这样,学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教育教学也更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堂值得称道的语文课,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必定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如欣赏名画,记忆深刻;如聆听名曲,余音绕耳。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一定会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锤炼教学语言,提高语言修养,使我们的教学语言都能达到教育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