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坤 易娟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世界以及开始全面信息化,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社会中,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以及移动终端使用率大大提高,IT行业已经迅速发展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对于计算机相关岗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顺应整个社会发展,学生毕业后就能够满足行业岗位的需求,具备可在这个行业可深造的能力。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技术等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尤其是近几年从现场招聘会统计数据来看,大数据、智能化、电子信息类产业需求增长明显,尤其是对有编程技术的人员数量需求越来越多,在此社会大背景下,就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中的编程课程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学生对于编程知识的掌握是迅速融入社会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
信息社会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对于视觉要求不断提高。学生日常生活中充斥着高速更迭的信息,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受智能化终端产品多元交互性以及绚丽的操作界面的影响,学生对于编程技能的期待较高,刚接触编程课程就期望能够达到高层次的运行效果。
据调查,高职院校学生67%以上,在实际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却是单一的编程界面、枯燥的数学思维过程和“干巴巴的”运行结果。起初的那些学习热情逐渐减少,高中时学习惯性的惰性开始消磨学习积极性,从主动学习变成了被动接受,甚至有些学生放弃了编程课程的学习,也就意味着就业时将会放弃选择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造成该专业的对口就业率无法提升,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失败。目前,影响学生编程技能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目前很多教师没有转变教学思想,一味的根据过去的经验使用陈旧的方法教学,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编程技能的培养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在开展编程课程教学时,还停留在理论讲解、学生对着书本例题练习型的教学理念中,实践性理念不够,创新理念不够,对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探索研究不够深入,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理念的更新,不利于学生编程知识的学习以及编程技能的提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对老师的依赖性和课堂效果期许却很高。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许多教师没有认真研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编程技能的培养对于就业的重要性,脱落社会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常见到一些老师一味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变化。例如:对于编程课程中数据类型的讲解,简单抽象,学生不知其意,在后期真正接触到自己动手编写程序时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师不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课本知识讲解清楚;二是由于教师不注意学习,知识陈旧,只好重复书本内容。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纠正,长期下去,就必然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体系设置没有结合自己学院本专业的特点做出针对性的课程设置,逻辑性不够,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也不能清晰的认识到以后这门课程对于就业的意义,只是一味简单机械的接受知识。教学内容整合创新不够,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师没有深入的对教学内容重组,使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在进入校园之前学生们接受应试型的传统中学教育,忽略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耐心不足,知识结构不够丰富,上课思想不够集中,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较差,大部分处在知识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创造性思维。
建构高效课堂,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根本上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理论讲解时,教师需要引入本知识点在本门课程中的意义,以及引入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对比说明,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在实践课程中,教师需要补充合理的工作任务,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并且明确工作任务的意义。如果教师在每次课堂上都可以做到以上内容,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革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老师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丰富的知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领会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由“让我学”转化为“我想学”。同时,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清晰的认识到社会岗位对于编程课程的实际要求,院校也应该建立教师企业顶岗的良好机制,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教学间隙参与到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中去,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单位加强体验学习。
另外,教师需要肯定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并且利用这些差异性,因材施教,对班级学生分小组工作,思维活跃的学生带动有惰性的学生,学生之间要产生“思想的碰撞”:一个程序任务,让学生自己进行工作分解并且实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张扬学生个性,对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作统一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下的信息新工具解决教学问题,如何利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信息化教学的融入势在必行,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合理借助网络平台,采用教学资源库视频教学,线上交流谈论的混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到“课前热身,自主学习,实时反馈,课后延伸”,最终达到技能提升的目标。
专业负责人在做专业建设时,应该充分结合就业实际、企业需要、岗位需求,将课程作为一个子单元要从体系架构上来考虑前导和后续课程,所有课程为同一个目标服务,但各个环节之间也要讲究逻辑联系,讲究整体设计的大局观,课程的设置需要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同时,高职专业应该提炼2-3门核心课程,加强核心课程建设,重点培养学生与就业岗位关系密切的核心技能,例如: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此专业和编程课程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做专业设置的时候如果在核心课程选择为C语言,虽然是可以培养学生简单的编程思维,但此专业的后期开发和岗位需求均为Java,那么在此专业中将C语言课程设定为该专业核心课程就缺乏对行业需求的调研,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因此,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学能技能的前提条件,也是需遵循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内容专业性较强,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和多元化社会压力的考验下,要求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可以充分激发思维活跃度,让学生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改变,就能产生更高的学习效率,更好的配合教师产生良好的课堂互动。因此,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意义十分重要。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受教材的限制,敢于突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大胆想象。对于较为枯燥难懂的知识点,采用贴近生活的形象比拟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学会观察和思考,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合理的运用知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