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
高雅犹如高空舞蹈,往往离我们很远;俗人俗事,却时刻在我们中间。生活、生存莫不是俗事,风雅的只是精神。
市井中人,生趣贫乏,生涯寡淡,如果我们能像雅舍秋郎那样,有平淡中发现美、寻找美的胸襟,有乐观向善的积极心态,会不会离幸福更近一点呢?
我有一套1989年出版的《梁实秋文集》,每本的价格是5 元4 角。因为年代久远,书页已经发脆泛黄,闻上去有一股子老屋才有的灰腥味儿。实在弄不到好书看的时候,时常抽出来翻翻。
我读书很懒,怕读那种宏大叙事的大师文章,句句有玄机,字字有隐喻,读的时候要像语文老师分析课文那样,层层剥茧,一一拆解,实在累人。我爱梁老的散文,是因为他的文章谈得全是街谈巷议之琐事,说得多是人间百态之常情。捧读的感觉,如同在太阳很足的晌午,听一位有趣的老头儿闲谈讲古,或娓娓道来,或侃侃而谈,甚至有点东拉西扯的意思,有一股子懒洋洋的散漫劲儿。往洋气里说,梁老的散文有英国沙龙之风,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说话,谈说的内容天南地北,琐碎细小,读起来就是闲,就是轻松,就是接地气儿。
中国的文字向来是提倡文以载道的,尤其是在梁实秋所处的那个年代,有名头的文人多以文章入伍,或干脆投笔从戎,不乏匕首或投枪一类的如椽之笔。但梁实秋认为:文章救国,目标虽属正大,但毕竟是一种权宜之计。梁实秋的文学观是:文学不要功利,应该表达亘古不变的人性。所以他更乐于说俗事、说琐事,他的《狗》《排队》《奖券》《婚礼》《洗澡》《洋罪》《干屎橛》等文章,讲述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然闲谈里闪烁机锋,调侃中迭生诙谐。
梁实秋在《脏》《男人》《病》等文章里,谈了世俗中人都有的缺点,但并不因为自己在其中,就视而不见,反而看得更清,说得更透。也正是因为这种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心态,他才能做到不夹缠,不偏执,才看得通透,更能洞悉事物的本质。在读者看来,仿佛照镜子,对自己、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梁实秋的谈说式散文,没有文人们写这类文字的吹毛求疵、尖酸刻薄,而是娓娓道来。他的文字,似乎并不是为了说明什么,表达什么,只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真实实地记录下来,琐碎零乱,也真实、直观和形象。
梁老说的俗,是风俗、民俗、乡俗,也是国情、民情、民生,有着广泛的社会性,通读下来的感觉,仿佛观赏一幅描绘人间百态的《清明上河图》。
秋郎的名字,来自与梁实秋同一时代的作家冰心的一句调侃:朱门一入深似海,从此秋郎是路人。梁实秋饮誉文坛的散文中,以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开篇之作——《雅舍》最引人注目。他笔下的雅舍,是他在重庆与人合住的几间陋室。篦墙不固,门窗不严,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但梁实秋硬是能从屋顶的崩裂,联想到奇葩初绽,从身处的苦难,寻找到浪漫和诗意。梁实秋的很多文字,都融汇着这种苦中作乐的“雅舍”精神,“雅舍秋郎”也由此而来。
与梁实秋同一时代的文人中,鲁迅文字对国民性的刻画是激进的,有斗争性的,促人奋发的;而梁实秋的散文是调侃的,温和的,让人自省。尽管鲁迅是自觉,梁实秋是不自觉,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作品是殊途同归的。梁实秋散文的叙述方式,其实是用轻松的笔触,风趣诙谐地谈生活百态,有着温和的讽刺作用,绝不仅仅是闲适而已。
如果文人推崇的雅是向上的,那梁实秋的俗就是向下的。高雅犹如高空舞蹈,往往离我们很远,而俗人俗事,却时刻在我们中间。生活、生存莫不是俗事,风雅的只是精神。市井中人,生趣贫乏,生涯寡淡,如果我们能像雅舍秋郎那样,有平淡中发现美、寻找美的胸襟,有乐观向善的积极心态,会不会离幸福更近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