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色艺概念的戏曲美学意义

2019-11-13 13:03:12王德兵
鸭绿江 2019年24期
关键词:品评技艺戏曲

王德兵

一、色艺概念的历史演变简论

元明清三代论演员的色艺是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对于戏曲表演“声”、“色”之美的追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审美趣味。元代胡袛遹、杨维桢等散篇文章中,偶见对演员技艺的评论。从元代胡袛遹的《黄氏诗卷序》开始,便首先提出对于演员色艺的评断标准——“九美说”,其第一款就是“姿质浓粹,光彩动人”,并从多方面品评演员色艺美之后,后世剧评家无不奉为圭臬。元后期夏庭芝的《青楼集》,即以色相美、心灵美及风致美为准则来品评女伶。夏庭芝《青楼集》记艺妓行迹时提及其技艺,所评述的演员楷模也是“色艺俱绝”、“歌韵清圆”。明清两代的表演理论在对戏曲演员的审美评价中,更是津津乐道于演员的姿质容貌、丽音清喉。而后明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论及演员创造角色由艺入道的方式。到明代万历间,传奇剧在江南演出如火如荼之际,才在那里出现戏曲表演评论家潘之恒的一部包罗广泛的综合性著作《鸾啸小品》,该篇章析评了演员闪光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表演技艺,阐述了精深的戏曲美学思想和表演理论。潘之恒的《仙度》一文,亦延续此一传统,提出“才、慧、致”三者兼美说。清初李渔《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则更有系统地论述演员妆色之态的色艺美,详论演员的材质、色貌、服装、头饰等,对声色之美表现出了浓烈的兴趣。之后,便是清末这部内容充实,能展示当时表演艺术理论发展水平的剧评专着《消寒集咏》。因之,“色艺俱绝”、“色艺无比”之类的评语,便成为品评美学的第一个基准。

“色艺”是中国古典戏曲所特有的表达舞台表演主体价值的范畴,而这个舞台审美主体就是戏曲演员,他(她)又是戏曲艺术的中心所在。如果案头之上的剧作家看重的是才质情性的话;那么舞台之上的演员,则更加强调色艺兼美。剧作家是“才有天资”,故有“摹体以定习,因性意练才”;演员则是色由天生,艺由后学。作为戏曲舞台形象的塑造者和人物角色的扮演者,戏曲演员必备条件就是同时兼备天资慧智和艺术素养,这是他们毕生追求的审美理想。可以说“色艺”既是演员舞台搬演的主要美点又是观众欣赏角色的首要看点和剧论家品评角色的重要基点。“色艺”这一概念如此重要,那么它有什么内涵呢。我们可以从色、艺及其相互关系中来了解其戏曲美学意义。

二、色与艺之关系

“色艺”一词,从元代开始就被经常用于表演理论之中,品评戏曲演员之审美标准,优化演员素养之“色艺兼绝”。色艺双美、色美艺精是观演者的共同审美诉求,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涉及到“色”与“艺”的关系问题。“色艺”之“色”的原义都与女色和美色有关。其实,古典戏曲中的“色”是一个粘连附着性很强的词,它可以和很多表示外在美色的词,如“声”、“容”“姿”“技”等构成“声色”、“容色”、“姿色”和“色技”等新的语汇,这些概念有着与“色艺”相近的内涵。如:

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之“搊弹家”( [唐]崔令钦:《教坊记》)

姿色端丽,而举止温柔。淮、浙驰名,老而不衰。江西亦有喜温柔,姓孙氏,其艺则不逮焉。([元]夏庭芝:《青楼集》)

曲者,勿直。挑情弄腔,音声和顺,收放阴阳,色声软硬,板促擞荡。音者,平上、去、入。色者,欢、恨、悲、竭([清]吴永嘉:《明心鉴》)

白中或用欢、恨、悲、竭之色声,则生情意。(同上)

古愚居士品其色技,兼有时、郑之长。([清]吴长元:《燕兰小谱》)

色伎俱优者,每点至多出,获缠头无算。([清]艺兰生:《侧帽余谭》)

以上几个例句说明“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很强、可以扩大到包括人体美在内的外在的形式美。

“色艺“ 之“艺”与“艺术”、“才能”有关,实际上,“艺”的字面意义就是“技艺”或“才艺”。“有才艺的人”就是“艺人”。中国古代的“艺”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是文人必备的修养与技能。广义的“艺”包括诗文书画,也容纳了琴棋剑器及其它各种百工技艺,当然也包括后来兴起的被视为“新声”的杂剧、传奇等。《论语•子罕》云:“吾不试,故艺。”宋邢昺疏曰:“试,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见用于时,故能多技艺。’”正因为如此,自孔子以来,“艺”不仅成为士大夫从业修身之利器,也往往构成其隐身其中寄托情志的重要载体,在政事之暇或去位之后从事“艺”的创作成为必然之行为倾向。以例句为证,如:

又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使艺,求觅铺席宅舍钱酒之资。且杂手艺,即使艺也,如踢瓶、弄碗……撮米酒、撮放生等艺。([宋]吴自枚:《梦梁录•百戏伎艺》)

周人爱:京师旦色,姿艺并佳。([元]夏庭芝:《青楼集》)

姿性明慧,技艺绝伦(同上)

道昭才艺,于平康北里今世断无其匹,但未知比古何人?([明]徐树丕:《梁姬传》)

孽海黑风,茫无岸畔,从来巾帼中抱才负艺者,多失足于此。([清]黄媛介:《意中缘序》)

一般而言,古典戏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作家不仅有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满腹经纶的学者、多才多艺的文人,还有名噪一时的藏书家、编辑等,他们中的多数不仅工诗文,擅书画,而且知音律,精鉴赏,具有相当的艺术敏感与审美洞察力。

三、“色艺”的戏曲美学内涵

上述从词源学中考察了“色”和“艺”的意义,如果从戏曲美学角度去探讨,那么“色”和“艺”在古代戏曲中的审美涵义应该是:“色”指姿容美色,“艺”指表演技艺。“色艺”的意思就是姿色技艺,或容貌和技艺。从字面上看,词意很简单,但实际上,色艺蕴含着丰富的戏曲搬演理论内涵,古代曲论家赋予戏曲演员应该具备“艺”的内涵,却超过字面上的意义。就“色”而言,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就“艺”而言,则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艺术、歌舞艺术、戏曲艺术、说唱艺术等,其中戏曲艺术更需具备唱、念、做、舞的表演艺术。因此,曲论家不仅从色、艺的角度品评伶人,而且还提出修容、养生、习技的方法,使戏曲演员在先天的姿容之上,加以后天的培养习练,更能创造出光彩独目且技艺精湛的舞台形象,达到色艺超绝的成就。

我们在张次溪编著的《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篇)中检索到了有关描写演员“色”与“艺”的相关表述,现列举如下,考察一下“色”与“艺”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

是日惜未往观,然刘郎风致,遥想可知。由是知斤斤以色艺品许,刘与王俱不敢谓首屈一指。……艺与色相角有所浮,斯各不相下。平奇、浓淡不能兼,新故、盛衰不必蒙。

……春华也,秋实也,衔华必配实,取实以谢华,艺浮于色也。……或记色,或记艺,或记看花之时、看花之地、同看花之人,而乘兴笔之。([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

嗜围棋,近闻歌喉稍逊于前,然色艺俱在,不能减其声价也。(同上)

昆旦中之色美而艺未精者。([清]安乐山樵:《燕兰小谱》)

征色考艺,雅倍以长者,莫能过焉。([清]王韬:《瑶台小录》)

色艺谁能出伊右?色是儿家自养成,艺是夫婿亲传授。([清]易顺鼎:《哭庵赏菊诗》)

色善事人,艺能倾俗。([清]李慈铭:《越缦堂菊话》)

吴中乐部,色艺兼优,若肥张瘦许,艳绝当是,后起之秀,目不前辈典型,挟其片长,亦足倾动四座。([清]沈起凤:《谐铎•南部》)

《翠屏山》之石秀,轻衫窄袖,款步上场,微动香唇,白云顿遏,盖不以色选而以艺传者也([清]黄本铨:《粉墨丛谈》)

小南云曰:仿云以韵胜,秋卿、菊如、蕊仙以色胜,啸云以艺胜,俱臻绝顶。([清]留春阁小史:《听春新咏》)

春史氏曰:月卿色艺俱绝,人亦温润。(同上)

然所演不过《卖饽饽》、《打杠子》、《花鼓》、《顶嘴》之类,色艺俱不逮连喜也。([清]杨懋建:《长安看花记》)

盖小元宝师徒色艺并有可观,不愧沆瀣一气之誉。([清]杨懋建:《丁年玉笋志》)

盖小元宝师徒色艺并有可观,不愧沆瀣一气之誉。(同上)

色艺不具论,论其轶事。([清]余不钓徒,殿春生:《明僮续录•春龢刘庆褤》)

维新堂弟子昆宝,丰容盛彰鬋,色艺俱胜。([清]萝摩庵老人:《怀芳记》)

擅场色艺各风流,一卷燕台纪盛游。([清]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

闻其色艺俱佳,当年与梅卿、浣霞、竹春、秋棠诸郎,皆诗品中人。([清]杨懋建:《辛壬癸甲录》)

一清年小名最大,色艺双绝万口传。([清]易顺鼎:《哭庵赏菊诗》)

以当时各堂弟子无不应召侑酒,色与艺并重,故习青衫与花衫者最多。……其它以色艺者著名如《品花宝鉴》所称蕙芳、宝珠其人者,实繁有徒,书不胜书矣。([清]倦游逸叟:《梨园旧话》)

有贴旦张桂兰,苏人也,色艺双佳,声名藉甚。([清]陈彦衡:《旧剧丛谈》 )

以上例句中的“色艺俱绝”、“色艺俱优”、“色艺皆精”、“色艺俱在”、“色艺俱胜”、“ 色艺俱佳”、“色艺并有”、“色艺双绝”、“色与艺并重”、“色艺双佳”等表达色艺关系的语汇,充分说明了三点涵义:第一,“色”与“艺”关系彼此重要而又不分主次,曲论家凭着“色”与“艺”之“俱优”、“皆精”、“俱胜”、“双绝”、“并重”品花评伶;第二,“色”和“艺”之双美是品评古代优秀演员(名妓)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古代演员最大的审美诉求。第三,“色”与“艺”是演员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如“艺与色相角有所浮,斯各不相下”“色是儿家自养成,艺是夫婿亲传授”。例句中“色是儿家自养成”表明:演员的“色”是天生丽质,先天的姿容,是以人体美为核心的外在形式美,它是通过优美的手、眼、身、法、步凸现其演员的舞台形象;“艺是夫婿亲传授”表明:演员之“艺”需要后天训练培养,创造出技艺精湛的舞台形象。总之,色艺双美的凝炼就是一个从“征色考艺”到“色选”“艺传”直到“色美”“艺精”的审美过程。

色艺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台湾学者陈芳在《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中,结合戏曲艺术表演的综合性以及程式化特点,认为“色”应包含绘画美、工艺美、雕塑美、和自然美等,顾及人物妆扮造型上之外在美与内在美;而“艺”则包括诗词美、吟诵美、语音美、声乐美、舞蹈美、杂技美、武术美和自然美等,具体显现在“四功” “五法”上。显然,这种分法很详细,但泛化了“色艺”的内涵。实际上,“色艺”的内容应该从戏曲经典当中去概括总结,即主要是从明清戏曲表演理论,尤其是有关演员的素质及其培养方面的内容,从“色“和”艺“两个方面去阐述,特别注意品评演员的语言及其审美取向。

猜你喜欢
品评技艺戏曲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国画家(2022年6期)2022-11-25 03:35:50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戏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3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