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孔清 贵港市平南县大新镇第三初级中学
前言:在初中教学学科中,地理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学生认知世界的有效手段。学生能够通过地理学习,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并用其解释一些独特的自然景象。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和教学的需要,教师不可能带领学生亲赴地形进行观察,此时就会运用到地图。正确读懂并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是地理学习必须具备的技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读图能力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图是地理状况的简单化概括。将现实地理环境的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在纸上,配以专业的案例标注和详细的解释,就可以称之为地图。地图通过线条、颜色、符号来表达地理信息。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接触到的地图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普通的自然地理地图,反应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分布关系,图中主要是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平原、高原、盆地、山脉、河流、湖泊、沙漠,基本以呈现自然环境为主。二是专题地图,这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而特别制成的地图,它以普通的自然地理地图为基础,并突出了地图上的某一要素,如突出各种地形的地形图,突出河流、湖泊、降水的水文图,突出行政区划的行政地图,突出气候状况的气候图。专题地图展现的多是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在各种适用场合中都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学习中遇到的地图中以此类推地图居多。三是全球地图,与寻常的平面地图不同,全球地图通常以“地球仪”的形式出现,它以更加抽象概括的方法体现地球上的地理要素,它还是研究经线、纬线,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大洲大洋的区划、分布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对地球产生整体认识的重要途径。
一张地图上能够包含很多的信息,学生如果没有养成正确的读图习惯,就很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找不到需要的信息。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地图的时候,就要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顺序和习惯。第一步,要让学生判断眼前的地图属于哪一种类型.第二步,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读图目的,明确需要从信息繁杂的地图中提取的是哪种信息。第三步,认识地图三要素:图例、方向、比例尺。看图例,了解地图中都涵括了哪些地理事物,并将图上的符号和颜色与图例信息一一对应;看方向,了解地图中的东西南北方向;看比例尺,能够明晰地图所表示的地理范围的大小。通过认识地图的三要素,就能掌握地图中表达的大致信息,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第四步,认真读图,依照提取出的信息解决问题。
此外,学生读图时的肢体动作习惯也要尽量规范,在了解河流的时候,要从上游指到下游;在了解某个行政区域的时候,要沿着行政区域的边界沿线指一圈;在地图中指示每个城市、地点的时候,要准确的指向一点。最后要手口并用,加强学生注意力集中。良好的读图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不遗漏任何重要信息,加深学生对地图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传统的纸质地图中,每张图所能表达的信息种类是有限的,为了满足统一地区不同地理信息的对照需求,就要用到地图重叠法,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两张同一地区的单项专题地图重叠到一起,使两种不同的地理信息出现在同一张地图上,方便学生进行对照。如要让学生探究四川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就可以将四川地形图和四川降水量分布图进行重叠,以此获得更直观的研究信息。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地理事物提取法解决学生对复杂环境下某一地理事物的认识问题。如长江水域图,教师可以用计算机技术将地图中的长江水域所有的支流、干流都提取出来,引导学生在无干扰条件下认识并记忆长江水域支流信息,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
手绘地图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地图本身的熟悉,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最常用到的地图是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教师应为学生布置手绘地图的课下任务,让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对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的轮廓和细节更加了解,如果题中出现中国地图或者世界地图的某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快速定位,减少思考时间,提高读图准确率。二是对某种专题地图绘图规则的熟悉,最典型的就是地形等高线了。在地形等高线图中,学生需要根据线条规则判断图中的地形,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多让学生参照课本手绘地形等高图,学生就会熟悉各种地形的绘图方式,在读图时提高判断的准确率。
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地理学习中的重点部分,对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给予重视,利用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再结合目前的先进技术,为学生设计良好的读图能力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