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
南充市五星小学 四川南充 637000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和学习,让学生多读课本,多看课外读物,培养其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
众所周知,阅读可以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汲取相关的知识,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数学阅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重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课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较强的学习欲望,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实践证明,有无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如果带着一定的问题去阅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创设一定问题情境。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要新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富有启发性。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矛盾的方案,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具有形象直观、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的特点,其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文字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主题图,领会图意,把主题图与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揣摩到蕴藏在图画后面的数学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学生对主题图的一系列阅读、讨论,也会体会到数学书中的插图不是无谓的装饰品,它们的背后是有很多奥秘的。
现行教材对有关例题的处理是很恰当的,注重了解题过程。如:计算题用不同颜色的框标出分步计算过程;解决问题也是先用醒目颜色的文字、图表说明分析过程及方法,再给出部分算式。在解题过程中提供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完成空缺部分的解题过程。这些解答、思考的过程,以及课本中框出的总结性文字和有关的提示性问话等,都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有助于真正帮助理解,促进思考,并能灵活地掌握题目的解答方法。
一般来说,对于较易理解的,可以安排在讲课前预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比如在讲解7 的乘法口诀时,就应该放在课前让学生进行阅读,因为我们已经学过了5 的乘法口诀,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入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对于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过程中;比如,在讲解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理解题中的等量关系,让学生边理解边画,可以对方程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结束后,以培养学生的概括判断能力。比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时,可在学生自己整理相关知识,再由教师讲授,理清知识之间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贵质疑”是学生学习探索的标志,是创新的前兆。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应带着阅读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同学探讨交流。教师要通过观察、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阅读效果。久而久之,学生阅读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批判性思维能力就会明显增强,思维的敏捷性也得到了培养。
数学的逻辑性非常的强,学生往往在分析题意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比如:学习“简易方程”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方程,学生只有从本质上理解了什么是方程才能够对方程有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阅读理解,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
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相似的题目同时出现,
如:(1)汽车行驶100 千米耗油10 升,平均每千米耗油多少升?(2)汽车行驶100 千米耗油10 升,平均每升可行驶多少千米?
这类题目看似相同,实际上在题意和解答方法上是有区别的。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再比较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析出各题的解答方法,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测来测去》、《奥德赛数学大冒险》、《数学家的小故事》、《趣味数学》等作为学生开阔数学视野,发展数学思维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重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从而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