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
我可能体会过绝望,可我又不知道什么是绝望。如果非得要说,那我可能会毫不夸张地告诉你,以为父母不爱自己,遭遇同学误会自己,不料朋友戒备自己,都能算得上是一种绝望。
和越多的朋友聊天,我就越是发现,在我这二十来年的生命中那些有限的经历成了我一切话题都可以拿出来的“陈词滥调”,安慰别人我会说,鼓励别人我会说,介绍自己我会说,表达自己我也会说。羞于我觉得自己实在找不到更有说服力的例子了,索性将自己的经历搬出来讲讲,好歹作为过去的当事人,这时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如此我的看法才能在话题里,站住脚。
每回家见到父母为了生计在寒冷的风里瑟瑟发抖,总有一阵阵揪心的疼从头顶蔓延到脚底。年少无知的时候做了多少让他们伤心的事情。我至今都无法忘记父亲当时眼里的那份无奈和绝望。因为误会父母带重病的我去医院治疗不过只是尽父母之责,而非心中爱我念我害怕失去,所以一直假象配合治疗,心里却想着不如早些死了才好。母亲一直是不明白我的心思的,她不明白为什么我会拒绝她的怀抱,她只能偷偷地掉眼泪,而我也偷偷掉眼泪,我以为她不爱我,她以为我不爱她。我推开她,从住院部的十一层走楼梯跑到了一楼的大厅,在一个角落里躲了起来。父亲追来在我印象里很大很宽的大厅焦急地四处张望,直到他发现我,小心地走到我身边坐下。他紧闭着嘴巴,没有说一句话,可那眼里都是泪。我此生都无法忘记当时他那副生怕我再次跑掉的神情。任性了那么久,两年的误解瞬间崩塌,就在那一刹,我知道我错了。从此,在我看来,就算这个世界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里去。那时我十四岁。
还有一个故事,可能我这一生都难以释怀。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和前排的同学换了座位。可我万万没有预料到,我的同桌却遭到了老师的误会。实在是感恩恩师对我的关心关注,我们私下的换座却还是受到了他的关注,不巧的是他误以为是我遭到了同桌的欺负,才就近调换座位的。同学在教室委屈地大哭了一场,她要好的朋友在教室当面指责我,可是我全然不知发生了什么。这么多年我一直欠她一次真正的道歉。尽管事后解释清楚了消除了误会后也握手言和了。可我当时自私的举动给她造成的伤害绝不是可以轻易磨灭的。女孩子的自尊心总是那么的强,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平白受冤,对于这种基本权利我是极其尊重的,只可惜过去的过失总无法在今天来弥补。可无论如何,我也还是想在此,郑重地向她和她的朋友说一句“对不起”!那时我十八岁。
坦白说,在我此前的生命里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都只印刻在心底,沉默在了时光里,当然,其中包括了很多次的误会别人与被人误会,可我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温柔和善意总是更多一些的。每当我陷入类似这样痛苦时,我总是更愿意去提醒自己想想事情的本身,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都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有时候不过是我们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看不到表象背后的真相,所以以后的我们该是懂得冷静才对的,只有这样,多倾听世界的善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在感受身边人和事友善的因素时,你也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再糟糕,也根本糟糕不到哪里去。
城市公交和地铁对我来说是一类很奇特的代步工具,可能是因为人往往都比较多,也可能是因为很容易就可以乘坐上。还可能因为每乘坐一次公交或是地铁,人们都会邂逅很多故事很多人,所以我说它奇特。
渐渐地我都不说自己要去哪哪儿然后需要赶乘公交了,一般我都说,我去站公交(容许我幽默自诩一次),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乘公交都只能站立且紧紧抓住一切能支撑我站稳的东西,要不就是人太多,没有空余的座位,要不就是我本有座位,可一旦有年长年迈凡我觉得应该给人让座的人出现,我必定是立马站起来请别人坐下,自己就近站立的。周末是个办事儿的好时机,总算是抽出周末的空闲来,到市里面去更新银行卡卡户信息,才刚上公交,恰好有一空位容我稍作休息,城市夏季的风总带着一股焦灼的味儿,把目光投向窗外,我在想我将于何时平稳又将于何时返回。
公交慢慢于下一站停定,很意外,今天这一趟公交的人不是很多,车里的乘客恰好将座位给全部坐满,车前门打开,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和一小女孩子,想是她孙女儿,她们之间很是亲昵,我起身让座给她们,老奶奶连忙说谢,还对小女孩儿说,快谢谢这位阿姨,小女孩立马跟着说了出来,大大的眼睛,微笑起来很是可爱。说着老奶奶便将她抱在怀里,两个人安静地坐着,我站在她们旁边的空处。整个车厢也都很安静,除了公交车喇叭里现处位置和下一站点的播报提醒,再没有什么鲜明的突出的声音。
还有两站就到站了,为了方便下车,我往后车门靠近了些,上上下下的人们都很小心仔细,不仅是为了保证自己不会摔倒,也是为了尽量不打扰到其他乘客。我突然听到刚才的那位老奶奶在教小女孩儿背乘法口诀,且小女孩儿的声音渐渐变大,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直到九九八十一,我竖着耳朵地听着,好多年再没有听过有人这样背出口诀了,想起小学时我们也曾每天早晨由老师领着读过背过,一时觉得动人不已。
我始终相信人与人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好的榜样和引导,会影响和教育出一个更为优秀的人,就像老奶奶在乘公交的空闲之余,给她孙女儿教学小学的课堂内容,这无疑是在教给她须珍惜时间和要勤奋刻苦的道理,以及她同老奶奶对我说谢时那份似懂非懂的感激,都让整个过程显得特别美好。而我也庆幸自己没有无视她们安坐原位,眼看着她们只得找一个支撑点站稳,顾不得其他,只盼赶紧到站的疲惫和焦灼。所以我以为我是对的,并且我认为的,好的行为会有好的影响的逻辑也应该是对的。
我下了公交在人行道默默走着,突然想起在家陪母亲跑出租车时,母亲将别人落在车上的东西留存在家里,直到联系上别人,待别人来取回的事。母亲向来教育我们,人生在世,当做问心无愧之事,做好人做应该做的人,不损他人以利己,不为利己损他人。而今我亦自问不曾自私损人,因多为光荣道德之事,无形中避免了很多麻烦和问题,所以,我深深地感激我的父母。
你做我学,你好好做,我好好学。
说实话,我很是感激“朋友圈”这样的一个存在,它使得我尽管足不出户却仍然可以看见很多有用的东西。而这些由别人分享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讯息,指不定突然就对我产生了重大的教育影响,并且突然地就让我明白了某些晦涩的难懂的,隐蔽但又很关键的东西。
友人分享了一个调查,调查了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在一个生活圈子里如何积累人脉,如何打好基础的一个很关键很常见的路法,那就是,尽力寻找自己能背得上的体面的外壳,从头到脚的包装与说明,包括夸大的美化以及不完全切合实际的抬举。而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些东西往往是那个套着体面外壳的人自身操作安装上去的,一切来自他人的言语推崇不算,在此且不作深究。有一张很醒目的图,发人深省。某小学所辖班级的家长交流群,部分家长在里面频频发言,可令人意外的是,他们不是在群中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其在学校和其他同学的相处情况,而是大篇幅地介绍自己的工作,职务,家庭经济条件。个人由内而外的“配置”补充详细,比如车子,房子,衣服牌子,用餐地点档次等等。而除了那部分只沉浸在自己完美的自我介绍当中的父母,其他人大多默不作声,想是只在手机那头静静看着,心想:“为何我就没有这般体面的工作和背景?”,或是暗自嘲笑:“这样的大肆吹捧自己于孩子的教育与家长的交流有何干系?”再或者有别的更为复杂的想法,通俗说来,就是“又羡慕又嫌俗”,反正人如此复杂的生物,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可能出现,我很惭愧,我就是属于又羡慕又鄙视的那种,矛盾从自身而起,对于我这样一棒子打死一堆人的看法和行为表示实在无法理解的请略过,或权当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暗自嘲讽一番便可。
对于这样的事,我没有持绝对反对的态度。人类社会何其复杂,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太需要一个体面的外表来建立某些重要的基础堡垒,再次强调,我说的是有些时候,绝非所有时刻与场合。我亲眼见过不同身份的人求人办事时所遭受到的不同待遇,气愤亦觉得悲哀。我也亲身经历总结过不同时期的自己受待见与不受待见的频率差,谈不上什么愤怒不愤怒的,只觉得生活既是如此,无法使他人同我一样看待问题,避而远之即为上策,退而求其次的,才是暂时性附和。我说了,我是俗人。一边嘲讽,一边经历。
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需要用体面的外包装把自己武装得更加顽强,以达到自保或保护他人的目的,我定是四肢共举深表赞同的。可如果一个人飘飘然把自己包装成钻石,放在农田里自命尊贵且无视其他,那么我能做的,也许便是与之相看两厌,再避而远之了。
有人说我好欺负,懦弱,惯于忍气吞声,好听点儿说,便说我是脾气好,是大度。而实际上我也确实是不爱跟人争执和吵架的,要得是到了我开口骂人的地步,应该是属对方的确太过分,或者说,对方是我没必要和他留余地的人,也容我难听说一句,那人想是是有些不识趣的。
我挺喜欢今天的有一个惯用词——“频道”,对,就是“频道”。对话交流的人是否在同一个频道这确实很重要,不仅影响着谈话的效果,还影响着交流双方的情绪感情。一个口齿再伶俐思路再清晰的人同对他以及对他所说的话题毫无兴趣的人,是无法聊到热火朝天的。这种自讨没趣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少干一点。
老实说,我很尊重一个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总结出经验的行动者,至少在付诸行动这种事上,他们是值得获得掌声的。举个例子,我曾听过不少的演讲,现场的和网络视频记录的都有听过,巧的是,在多次体会和揣测演讲者的心理活动之后,我突然在某一个时刻,我发现了他们之间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那就是,基本上他们都为自己的经历感到骄傲,而且散发出难以掩饰的自豪,他们大多觉得自己所传递的东西,他人都孜孜以求。一个自卑的人无法在众人面前传递出具有强大正向能量的东西,这不难理解。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多数的“演讲者”,都会把自己当圣人,冠之以“拯救苍生”,“唤醒人性”,“鼓励成功”,“活出自我”的漂亮头衔。请原谅我的说法太过于直接甚至还有些负面认识,但面对这种洗脑式的“传”和“教”,我确实反感。当然,他们也可以说我是嫉妒,嫉妒他们的成功,嫉妒他们可以明目张胆冠冕堂皇地把自己以为的“为生之道”强加给别人,还能换来无限的掌声。没有人是傻子,只是大家都愿意以更包容更谦虚的态度,去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我至今都还记得父亲曾经对我说过的话“两个人打架,无论谁对谁错,先道歉主动提出化干戈为玉帛的那一个人,绝对不是懦弱,那是智慧”。一个人的思想受到外来理论的冲击,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斗争,我举例说的“演讲者”,其实他们只是我们生活中那些喜欢把个人理论扬帆挂起昭示且强加于人的人当中的一小部分。这也成了后来我“懦弱”的原因。笨拙如我,这等智慧之道运用得不好,倒助长了他人觉得我惯于忍气吞声便得寸进尺的性子和行径。不过当真无所谓,常年被喷,我已异常能忍。
偶尔忍不住,我便想写上那么几篇文章,指桑骂槐,顶着不敢当面对质的帽子,和那些和我相看两厌人谈谈心聊聊天儿,你可权当我说的就是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你更能把它仔细思考,想想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趁机和我默默战成一队,我们也来个体理论理论,多长点儿心,想想法子和我交流交流如何在与这样的人相处当中,避免尴尬和排斥。让日子过得更顺畅一些。再或者你也可以来找我理论,留言写信,电话面击,然后臭骂一顿,毕竟不打不相识无辩不欢这种事,还得要缘分,我是舍不得拒绝的。但凡我说的这些有一点作用,好听中听的,难听不想听的,对我都是回馈,我皆欣然接受。
前段时间网上购物,当面前实物和卖家提供的参考相差甚远时,我厚着脸皮找店家理论去了,无论我何种撒气,对方客服从头到尾没有半句话是带着火气的,后来发现自己这样也着实无趣,那事儿便按正常程序处理了。闲来无事,回想了下,顿时有些佩服这样的人,无论对方的火是否即将烧焦眉头,人那边也一样冷静淡定,该道歉道歉,该处理处理,竟丝毫不计较对方的不尊重和撒气,使得我最后不仅生不起气还竟然有些惭愧了。有的人抓着“顾客是上帝”的说辞,在理直气壮的基础上得理不饶人。实际上也跟不识趣没什么两样了。有一句说得好“生而为人,人皆平等,为何同样是第一次做人,我却要让你”,凡事不过一个“理”字,为人处世,还是不要太过分。
或许我们都喜欢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且自重的人,那种被人讨厌,尤其被人背后议论而自己后知后觉的感受,一定不舒服。那么把别人的做法看在眼里,有点儿空便反思审视自己,学着去做一个识趣的人,不给他人添加烦恼,自己也少些郁闷,岂不快哉。
明儿的太阳应该更温暖了,不是烤得人难受,想是那吹风也更温柔了,而不是“去你的吧,吹了人心烦意乱”,歇会儿,也挺好的,就别做那无用功,瞎折腾了。识趣——这也是我的个人理论,请愿受之者,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