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蕾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相关临床效果。方法:从2017.10月~2018.10月这个时间段中,选择我院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的解剖定位)和研究组(40例,采用超声引导),两组都采用神经刺激器对臂丛神经进行阻滞,对比两组麻醉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以及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结果:在麻醉效果的对比上,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麻醉的效果相对较好;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的对比上,研究组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在病患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上,研究组的满意程度相对较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起到更好的麻醉效果,延长麻醉作用时间,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有效预防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1
在临床上,我们通常需要对手术的患者进行麻醉选择,根据其手术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1]。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较常使用的麻醉方法,在传统的麻醉中,需要先在患者的体表进行定位,然后再根据麻醉医师的经验盲探来寻找异感,操作的过程中难度比较大,并且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降低对手术的耐受性,个别出现解剖变异的患者出现麻醉阻滞不全或者麻醉失败[2]。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对患者进行麻醉的过程中可以将神经刺激器应用到臂丛神经阻滞当中,通过彩色超声的引导能够更好的完成阻滞的过程。本文研究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相关临床效果,相关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10月~2018.10月这个时间段中,选择我院需要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的解剖定位)和研究组(40例,采用超声引导)。对照组男女例数比为21:19,年龄段为39岁~64岁,平均数值为(51.5±2.6)岁;研究组男女例数比为22:18,年龄段为39岁~65岁,平均数值为(52±2.8)岁。通过对比发现,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太大差别(P>0.05)。
1.2 方法 人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壓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建立静脉通道,输注乳酸林格液5ml/(kg·h),并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静注。患者取仰卧位,双臂自然放于体侧,头偏向对侧,均采用神经刺激器来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解剖定位方法来进行麻醉,具体的操作步骤为:在定点位置上,使用神经刺激器来对神经支配区的肌肉进行诱导,神经刺激器起始电流强度1.0 mA(频率l Hz、0.1 ms),调整针的位置至上肢相应神经区域出现明显的肌肉收缩时,逐渐降低电流强度至0.3mA,若肌肉收缩仍存在,注人0.3%罗哌卡因20 毫升。
研究组则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具体为:在对患者进行阻滞之前,使用彩色超声仪来进行相关的操作,超声的参数设置在10MHz到14MHz之间,将线阵探头的数值设置为25mm,对臂丛神经进行扫描,找到呈低回声的目标神经干后,刺激针从超声探头侧外方进针,保证针体与超声传感器长轴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在超声图像的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到达目标神经时,把神经的刺激器打开,将电流调节到0.3mA,存在肌肉收缩的时候,注入 0.3%罗哌卡因20毫升。(根据局麻药的扩散规律对刺激针的斜面朝向及针尖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局麻药尽量包绕在目标神经的周围扩散)。
1.3 观察指标 在本文的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对比项目为麻醉的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以及病患对麻醉的满意程度。麻醉的效果主要是对比两组麻醉完成的时间以及阻滞起效的时间。
1.4 统计学标准 在本文的研究当中,所涉及到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量的资料表示为(),计数的资料表示为%,两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对比
在麻醉效果对比上,研究组麻醉完成的时间为(3.1±1.2)分钟,阻滞起效的时间为(3.7±1.4)分钟;对照组麻醉完成的时间为(5.7±2.2)分,阻滞起效的时间为(6.1±3.2)分钟。通过对比,研究组麻醉的效果更好(P<0.05),数据展示如下。
2.2 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对比
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对比上,研究组发生例数为2例,发生概率为5%;对照组发生例数为6例,发生概率为15%。通过对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相对较低(P<0.05),数据展示如下。
2.3 两组对麻醉的满意程度对比
在对麻醉满意程度的对比上,研究组非常满意为22例,满意为15例,总体满意程度为92.5%;对照组非常满意为20例,满意为13例,总体满意程度为82.5%。通过对比,研究组的满意程度较高(P<0.05),数据展示如下。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在传统的操作当中,主要是采用解剖标志以及操作者的相关临床经验来进行麻醉处理,但是该种操作方法会受到麻醉操作者经验以及判断的影响,因此个体的差异以及解剖的变异情况容易被忽略,在进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解剖结构并不会达到理想的状态[3]。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不断的推广应用,因此目前在臂丛神经阻滞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超声引导的方法,和传统的方法相比,该种方法能够通过实时观察图像,而更为准确的对神经进行定位,提高麻醉的效果。
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发现,在麻醉效果的对比上,和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麻醉的效果相对较好;在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的对比上,研究组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在病患对麻醉效果的满意程度上,研究组的满意程度相对较高(P<0.05)。
综述所述,随着超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视化技术被日益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工作中。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起到更好的麻醉效果,可以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作用时间,有效预防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李安满,黄庆锋,蔡云亮.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A0):73+76.
白玲.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4):34-35.
杨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06):85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