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横切口不缝合皮下的皮内间断缝合法附150例临床分析

2019-11-12 06:29于广山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0期

于广山

【摘 要】目的:探讨一种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横切口的缝合方法,省时,平整美观,愈合好,无硬结。本作者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剖宫产150例,其中75例缝合皮下,连续缝合皮内,另75例,不缝合皮下脂肪,间断缝合皮内。结果:间断不缝合皮下的皮内缝合法与连续皮内缝合缝合皮下的缝合方法相比,皮肤平坦美观,疼痛轻,特别是刀口皮下无硬结。

【关键词】妇产科下腹部手术;横切口;可吸收线;皮内缝合术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a suture method for the transverse incision of lower abdomen surger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which is time-saving, smooth and beautiful, healed well and has no hardening. The authors selected 150 cases of cesarean section from February 2018 to May 2019, including 75 cases of suture under skin, continuous suture of intradermal, and 75 cases, without suture subcutaneous fat, intermittent suture of intradermal.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suture method under continuous intradermal suture and suture under the skin, the skin was flat and beautiful, and the pain was light, especially under the skin of the knife. Conclusion: The discontinuous intradermal suture method without suture is the simplest, time-saving, flat and beautiful, light pain, no subcutaneous sclerosis and other sequelae of the only good method,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lower abdomen, transverse incision, absorbable line, intradermal suture.

【中圖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150名,剖宫产,间断缝合法的75名,年龄18至42,平均年龄28.29,另75名。缝合皮下,连续缝合皮内的75名,年龄17至42岁,平均年龄28.30岁

1.2 方法:首次剖宫产的取耻骨联合上两指,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及前筋膜,锐性剪开腹直肌中间腱华,钝性分开腹直肌,用右手中指食指上挑下抠撕开腹膜,切开子宫浆膜层,钝性横向撕开子宫全层分娩。缝合子宫用0/1可吸收肠线全层缝合,腹膜0/1号可吸收肠线荷包缝合,缝合腹直肌及腹直肌腱华,0/2号可吸收肠线连续缝合前筋膜,擦拭皮下脂肪层无出血后,用0/4号可吸收肠线间断缝合皮下真皮层,与刀口方向拉紧,打四个死结。一般需缝合四至六针。再次剖宫产需切除疤痕,梭形浅楔形切开皮肤,用镊子提起疤痕组织,用组织翦剪除疤痕组织,余处理同首次剖宫产,不同之处是前筋膜切开后要向上游离再分开腹直肌,以免进腹时伤及膀胱。连续缝合法是缝合皮下脂肪,锋线蛇形穿梭于皮下组织,拉紧缝合线时多多少少使皮肤表面不平。

刀口皮内缝合注意: 使用0/4可吸收线,皮针带线,进针贴近表皮,不穿透皮肤,只缝合少许皮内真皮组织,不缝合脂肪组织,顺刀口方向拉紧可吸收线,打四个线结,贴皮肤剪断。

1.3 观察指标

1.3.1 活动时有无牵拉痛,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疼痛分严重难忍受,中度可忍,轻微三种。间断缝合术绝大多数没有或有很轻微,连续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的绝大多数有疼痛感,中度多,严重的少,少数轻微。

1.3.2 缝合后皮肤表面平坦美观,观察皮肤是不是平坦,间断缝合的,对合好,平坦;连续缝合的,皮肤不平坦的多,由于连续缝合的线受力不均,所以皮肤多数不平,或者局部不平。

1.3.3 五天出院及术后42天复查,用手触摸刀口皮下是不是有硬结。间断缝合的不缝皮下,脂肪属于半固体状态,具有流动性,不缝合也会黏着在一起,结缔组织增生较轻,硬结轻或无,缝合皮下的连续缝合皮内,结缔组织增生严重。

1.3.4 术后刀口脂肪液化间断不缝合皮下的无脂肪液化,不缝合皮下脂肪皮内连续缝合的,拆开引流后愈合,愈合时间长于前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算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件比较则用卡方检验,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

一两组两组产妇在年龄,体重,孕次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n%],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一

2.2 两组产妇在术后从,刀口平坦美观,活动后牵扯疼,病愈出院和产后42天复查时皮下有无硬结,脂肪液化及液化引流等方面比较间断缝合法均优于连续缝合法,p<0.05,见表2。

3 讨论

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及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疼痛,审美观点要求越来越高,产妇剖宫产率上升趋势已成定局。剖宫产刀口美观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近年来促使我们不断改进。甚麽样的术式,怎摸样的缝合方法最好,是我们妇产科医生不断思考的问题。缝合皮下组织,改变了组织结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永久形成硬结。连续缝合皮下组织,松紧难掌握,紧了,刀口不平,松了刀口对合不严,严了,有少量渗出不能引流。间断皮下缝合有间隙,少量渗出有引流的作用,即使有脂肪液化,可以间断间隙可以放置引流挑引流,不需要拆开引流。用线少,排异反应轻。再说间断缝合几针,省时。作者本人经过三十年学习,不断深入研究组织愈合病理生理,总结出改良式新式剖宫产,新的缝合方式,省时,简便,进腹快,安全,牵扯疼无或很轻,少并发症粘连轻,无液化或有引流好,术后皮下无硬结,此术式是目前最好的。缝合皮下不缝合皮下争议点在于,留下死腔,积液,刀口愈合不良,另一个原因是刀口牵拉裂开,通过实践证明,用四号可吸收肠线皮内间断缝合,不缝皮下脂肪层,无一例张开,无一例刀口脂肪液化。

妇女下腹部解剖学特点:脂肪层厚,皮下组织少量结缔组织穿插其间,神经纤维分布少,痛感轻,血管细少,组织有流动感,无固定形状,这是皮下脂肪不缝合的解剖学基础。间断缝和皮下脂肪,易造成皮下脂肪缺血缺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神经传导受阻面积大,一方面疤痕形成形成硬结,另一方面脂肪容易液化。这是不缝合皮下脂肪的原因。间断缝合皮内少量许组织,寥寥几针,用线少,对和好,皮肤对线结反应轻,另外间隙可以有引流作用,连续缝合,线长,反应重,受力不均,对合不好,皮肤难免有起伏,蚯蚓状,加上缝合皮下脂肪,易形成很大的硬结。

目前全国各地妇产科下腹部横切口皮肤缝合法多种多样,丝线缝合法缝合皮肤需要拆线,缝合皮下有硬结,牵扯疼重。可吸收肠线连续皮内缝合,有渗血或着脂肪液化不能自行引流,皮下缝合会有硬结,牵扯疼重。不缝皮下,省时,间断缝合只缝皮内,对和好,平坦,用线少,线结反应轻,间隙有引流作用,牵拉疼轻微,通过一年临床实践观察,无一列刀口裂开,全部愈合良好,皮下无硬解或很轻,牵扯疼轻微,本人承诺,文债自负。

参考文献

赵德珍,应婷儿,洪亚等.妇产科手术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440例总结[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9):2597-2597.

姚金凤.妇产科手术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220例总结[J].浙江临床医学,2002,4(10):727.

刘锡梅,梁淑卿,张培海,吕风臻.腹部横切口皮内缝合改良法[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6(01):80.

彭国庆,李新国.腹壁皮内缝合法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湖南医学,1998(04):39-40.

刘学勤.吸收性合成缝线缝合剖宫产腹部切口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07):92.

郭清娥.腹壁横切口并皮内缝合在剖宫产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6(02):25-26.

袁绍梅,黄峰,夏小兰.下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与普通缝合的临床分析[J].江西医药,2010,45(01):49-50.

贺玲,王淑.剖宫产腹部切口皮内缝合与普通缝合的临床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04):329.

李荣,李小俊.皮内缝合下腹部正中纵切口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203.

张玉春.剖宫产腹部切口皮内缝合20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z1):50-51.

石焰.剖宫产横切切口皮内缝合优缺点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34-35.

王美霞,王小娜.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31):105+107.

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