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娜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采取利奈唑胺治疗,对于患者血常规的影响以及细菌消除率。方法:研究时间段选择在2015年1月——2018年12月,所选取的28例患者均来自于这个时间段内我院接诊的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将患者按照双盲原则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14例患者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利奈唑胺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有效治疗后,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常规情况以及细菌消除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经有效治疗后,观察组清除率为85.7%。而对照组清除率为57.1%。结果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对比中,RBC以及Hb水平对比无差异表现(P>0.05),但观察组WBC、PLT以及NE、PCT水平较对照组更好,相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奈唑胺对于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价值,其能够明显增加患者的细菌清除率,有效控制感染。利奈唑胺适合在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
【关键词】利奈唑胺;肺结核;重症肺炎;细菌清除率;血常规
【中圖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0-0-01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疾病,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侵袭患者体内多个脏器,其中尤以肺结核为常见。现阶段,大部分结核病经早期、规律、全程治疗已经可以治愈[1],仍有部分重症病例,死亡原因与合并感染相关。利奈唑胺是一种恶唑烷酮类合成抗生素,治疗需氧的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近年在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治疗中也起到核心药物的角色[2]。本文重点分析探讨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采取利奈唑胺治疗,对于患者血常规的影响以及细菌消除率。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段选择在2015年1月——2018年12月,所选取的28例患者均来自于这个时间段内我院接诊的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将患者按照双盲原则分为两个小组,每组14例。观察组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5.6±3.6)岁;对照组最小年龄3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6.2±5.6)岁。全部患者的病情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3],均为利福平敏感病例,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不良反应等除外。两组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异烟肼:0.3g;利福平:0.45g;吡嗪酰胺:1.5g;乙胺丁醇:0.75g,上述药物每日1次,连续治疗14天。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利奈唑胺治疗:每12小时静注600mg,连续治疗14天[4]。
1.3 评价标准 (1)所有患者均进行上述疗程的治疗后,于用药72h小时评价,停药后72小时再评价,取患者晨起静脉血检测血常规水平,主要记录并对比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E)[5]、降钙素原(PCT)。(2)收集所有患者标本,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细菌清除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试验数据均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计量资料通过t来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经有效治疗后,观察组共有12例细菌完全清除,清除率为85.7%。而对照组仅有8例患者完全清除,清除率为57.1%。结果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对比中,RBC以及Hb水平对比无差异表现(P>0.05),但观察组WBC、PLT以及NE、PCT水平较对照组更好,相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停药72h后,两组患者RBC以及Hb水平对比无差异表现(P>0.05),观察组WBC、PLT以及NE、PCT水平较对照组更好,相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肺结核合并重症感染,上述病例中观察组5例为接受呼吸机支持治疗的重症病例,基础疾病重、且接受机械通气致感染风险增高,死亡率也升高。目前临床上对于混合感染的病例,选择抗菌素尤为重要。利奈唑胺的抗MTB的机制为与MTB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在翻译的早期阶段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其进入人体后的作用靶点为23SrRNA、核糖体L4和L22A、Erm-37甲基转移酶等,可有效杀灭细菌[6]。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经有效治疗后,初期经72小时抗感染评估有效后继续应用至2周,停药72小时后观察组清除率为85.7%。而对照组清除率为57.1%。结果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查对比中,RBC以及Hb水平对比无差异表现(P>0.05),但观察组WBC、PLT以及NE、PCT水平较对照组更好,相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利奈唑胺对于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价值,其能够明显增加患者的细菌清除率,短期内控制结核合并感染、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生存率。但有费用高,应用期间应及时监测血象,以及周围神经病和视神经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在不同人群、感染部位、感染细菌种类均需要个体化,权衡利弊。利奈唑胺适合在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次仁卓嘎.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0):99.
利奈唑胺抗结核治疗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41(1).
石云芳.利奈唑胺对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效果细菌消除率及血常规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05):805-807.
闻云杰,周玲君,杜学宏.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60例效果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0):6-7.
李栋.利奈唑胺对肺结核并重症肺炎效果、细菌消除率及血常规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0):68-69.
劳穗华,俞朝贤,陈华,肖芃.采用利奈唑胺治疗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防痨杂志,2013,35(08):578-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