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典是古代诗歌写作的一种方法。典故是一种凝练的叙事,往往将一个完整的事件凝练于几字之内,既让诗歌语言表现出凝练之美,又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藉之美。对于虽历代评论家对诗歌是否需要用典以及怎么用典进行了绵延持久的论争,然不可否认的是适当用典确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诗歌;用典;叙事;凝练
一、诗歌用典理论
用典又称稽古、事类、用事,即在文学创作中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谚、前人诗文中的语句,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证明自己观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对用典做了准确的诠释:“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于各种文体的写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历代评论家对以吟咏情性为目的的诗歌应不应该用典、怎么用典等问题,仍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二、诗歌用典理论发展梳理
从用典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诗歌是否用典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不需用典与可以用典。不需用典以钟嵘为代表,他在《诗品序》中言:“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钟嵘从文体的角度来区分需不需要用典(用事),他认为文章是“经国文符”,应该用典故来说明,而诗歌则主要抒发作家的感情,这种文体不需使用典故,并且好的诗歌都是直抒感情之作。唐代皎然《诗式》依据“用事”与“情格”作为评价诗歌优劣好坏的标准,将诗分为五格:“不用事第一;作用事第二;直用事第三;有事无事第四;有事无事,情格俱下第五。”皎然认为最上乘的是“不用事”的诗歌,就是不用典故,自然地抒发自己的性情。姜夔同样提出了“约以用之”的说法。严羽对江西诗派的用典弊病有深刻认识,他认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作诗法是对传统诗教的破坏,而过多的典故堆砌则破坏了诗歌兴致,掩盖了诗歌本身的意蕴。李渔《闲情偶寄》也指出与用典相关的三种弊病:“多引古事,叠用人名,直书成句”,反对用典。王国维认为典故会造成“隔”,影响诗歌的意境天然,阻碍诗人的情感表达。近代学者胡适甚至在《文学改良当议》一文中提出要废除用典。
三、诗歌典故使用方法
与此相反,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诗歌可以用典,并对诗歌如何运用典故叙事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现择其要者述之。
(一)“综学在博,取事贵约”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为用典专章,对用典(事类)的定义、分类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全面分析:“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是以综学在博,取事贵约。”在事类篇中,刘勰首先对用典进行了定义,他认为用典(事类)就是“援古以证今”,即引用古代的故事与话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并证明当今要表达的观点的一种方法;其次,刘勰对用典进行了类型划分,用典可分为“明理引乎成辞”和“征义举乎人事”两类;再次,刘勰提出了用事的基本要求“综学在博,取事贵约”,亦即要富有才学才能用好典故,并且在用典时要注意简约。
(二)“水中著盐”论
杜甫诗歌极善用典,有“无一字无来处”之称。他不仅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喜运用典故,而且从理论上对诗歌用典进行了总结,认为“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在此,杜甫讨论的并不是诗歌用不用典,而是怎么用典,高明的诗人能够做到用典不漏痕迹,就像盐融化在水里一样,从外面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喝了水才能品尝出来。典故与诗歌主旨如盐与水之相融,虽不拘一格,又诗与事融,妙合无痕。“水中著盐”之论,正是主张用典而不使人觉,知晓所用典故的读者可以在情感上更加贴近作者,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和典故所融合的古今视域。
(三)“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法
黄庭坚在诗歌创作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作诗之法,其《答洪驹父书》中便提到“点铁成金”的用典技巧:“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做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换骨法指不改变原诗诗意而加以自己语言重新表达,即意同而语异;夺胎法指采用原诗内容及语言,均加以变化从而生成新的诗意与造句。换骨之法与夺胎之法都是根据原诗进行再创作的方法,故而后人合称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都是典故“以故生新”的有效方法。前者主要着眼于语言,后者则立足于诗意,侧重点各有不同,而基本精神和核心实质却是一致的,即强调学习古人典故时要进行创新,将典故化为超越前人的独特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1]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4.
[2]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227.
[3]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13.
作者簡介:赵玲丽,女,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