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晓风
2019年5月,95岁高龄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再次在无数人的“朋友圈”被刷屏。这缘于叶先生再向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711万元,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加上去年的捐赠,叶嘉莹向同一机构累计捐赠3568万元。说到捐赠缘由,叶嘉莹以自己所作诗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来作答,这其实集中反映了叶嘉莹的家国情怀与学术理想。那么,叶先生的成就与品格传承何处呢?这不得不提她的恩师,被称为“一位极出色的大师级的哲人巨匠”——顾随先生。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羡慕嫉妒恨”,为什么我们遇不到这样的老师呢?
没关系,叶嘉莹已经将当年顾随先生的上课笔记整理出来了,编成了一本书——《传学:中国文学讲记》。这本书“全镜头”展现顾随的风采,带给读者“超级的知识盛宴”。
顾随先生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在诗、词、曲、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甚至佛教、禅学等领域都留下了经典的著作,但是在叶嘉莹看来,顾随先生的最大成就,还是在于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讲授。顾随先生的课堂,是独特而难忘的。叶嘉莹写道:“对于所谓的记问之学的知识,先生都极少讲到,先生所授的乃是他以其博学、锐感、深思,以及其丰富的阅读和创作之经验所体会和掌握到的诗歌中真正的精华妙义之所在。”同时,叶嘉莹还提到,顾随先生将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并立论。所以“凡是从先生受业的学生往往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可以得到很大的启发,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励”。
的确,阅读《传学》时,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顾随先生的讲课,可以让读者看到“知与识”,即知识加见识。知识易得,见识难得;知识是别人的,见识是自己的;知识是一般的,见识是特殊的;知识是粗浅的,见识是深刻的;知识是灰色的,见识是亮色的。例如:对于《诗经》,顾随先生认为,诗是引人向上的,一个民族之强弱盛衰可自文学中看出。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属地遍全球,诗人也最多;之后无大诗人出现,国家也由盛而衰。
对于《论语》,顾随先生认为“文字真好,但是最难讲”。《论语》“言语道尽”,往往是“多一字嫌多、少一字嫌少”。如在《史记》里,司马迁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改为“三人行,必得我师”。虽然意思没变,但是“变味了”。這些都是最中肯的见解。
顾随先生对陶渊明的诗评价很高,“余读陶集四十年,仍时时有新发现,自谓如盲人摸象。”陶诗之不好读,即因其人之不好懂。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陶诗呢?顾随先生认为“陶公调和”,陶公的调和不是同流合污,不是和稀泥,不是投降,也不是妥协,而是要做一个像样的、不含糊的人。这其实是非常难的。
虽然顾随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快一个甲子了,但是先生的知识传承、高尚人格却从未离开我们,这方面,先生的杰出弟子叶嘉莹居功至伟。有这样的师生,是他们之幸,也是我们之幸。
(编辑 邢多多 1048572239@qq.com)
《传学:中国文学讲记》
作者:顾随 讲,叶嘉莹 笔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