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2019-11-12 01:57王小静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9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王小静

【摘 要】 目的:研究探讨在心血管内科中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临床上2017年6月—2018年6月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30例使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作为观察组,另外30例运用溶栓治疗作为对照组,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都显著优于运用溶栓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治疗效果显著、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所以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价值。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9-027-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治疗方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心功能状态,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等优点,这些优势在临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当中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做了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观察组使用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对照组使用溶栓治疗,每组30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56±3.26)岁,病程在3~9h之间,平均病程(4.52±2.26)h;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33~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5±4.68)岁,病程在2~8h,平均病程(4.62±2.58)h,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对此次研究知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行溶栓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溶栓疗法:选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选择性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100mg在90分钟内静脉给予:先静脉注入15mg,继而30分钟内静脉滴注50mg,其后60分钟内再滴注35mg,用rt-PA前先用肝素5000IU静脉注射,用药后继续以肝素每小时700~1000IU持续静脉滴注共48小时,以后改为皮下注射7500IU每12小时一次,连用3~5天。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给予患者替罗非班10μg/kg静脉注射,注意控制患者的收缩压不小于90mmHg。术中使用经皮穿刺法将6F动脉鞘管置入股动脉,上行穿过冠状动脉口,将动脉鞘管放置病变远端,使用球囊扩张病变狭窄部位,同时需要行冠脉造影全面观察血管的病变情况,根据冠脉造影情况使用抽吸导管缓慢抽取病变血管中的血栓,以缓解心脏负荷,然后将支架放置病变部位。手术结束一周内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静脉注射。术后需要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半年内对患者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临床应用分析。療效判定标准为:(1)两个小时以内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2)心肌酶高峰前移;(3)1.5小时内ST段至少降低一半。满足以上三个条件为治愈,两个条件为显效,一个条件为有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对比用x2检验,计量单位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30例患者中,治愈23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16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23/3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术后回访过程中,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术后有1例(3.3%)发生心绞痛,有1例(3.3%)发生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2/30);而对照组患者术后有5例(16.6%)发生心绞痛,有3例(10.0%)发生心律失常,有2例(6.7%)出现再发心肌梗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10/30)。通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对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心血管常见疾病之一,由于起病迅速,病情进展快,治疗时间紧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活[2]。所以,如何有效治疗AMI就成了临床关注点。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有溶栓治疗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病情,虽然操作方法简单,但是治疗总有效率较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利用心导管术可以有效地疏通病变血管,提高动脉血流量,并且可以有效避免残余动脉狭窄的情况,有利于患者病情早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次研究中,观察组中治疗总有效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都显著优于运用溶栓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在治疗心肌梗死中明显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有效疏通了患者病变血管,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广大医院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9,43(03):210-211.

[2] 杨海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18):17-19.

[3] 孙海玉.替格瑞洛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淮海医药,2019,37(02):115-117.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