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
教育家,2019年10月12日逝世,享年93岁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当丁石孙名字被念出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校庆期间,丁石孙被校友、学生团团包围,他们邀请丁校长到自己的班级走走,为大家再上一课。从一个教室走出,紧接着他又被“架”进另一个教室,人们对丁校长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丁石孙,1927年9月出生,江苏镇江人。1944年考人上海大同大学学习。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4年任讲师。1979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至1982年任北京大學数学系主任。
丁先生在北大素来人望甚高。早在1981年,他就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1982年末,他辞去系主任一职,去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彼时在波士顿,他50多岁的年纪,跟年轻的研究生们一起上课,认真研究、完成作业;在忙碌的进修间隙,如勺印又渴地了解和钻研美国大学办学经验。这段经厉对丁先生日后在北大的办学思路,户生过一定影响。
丁石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平和。他曾说:“我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教了40多年书的老教师。”
他经常骑自行车在校园里走来走去,谁都可以把他从自行车上拉下来,跟他发点牢骚,批评两句。在丁石孙看来,这是平和,也是自由。丁石孙将自由看得比管理更重要,他说:“个人也需要自由发展,老师也需要自由发展,我觉得只有这样,并不需要管得太多。我觉得校长并没有高人尸等的地位,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自由发展。”这是非常超前的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丁石孙担任校长的北京大学,迎来了一个相对更为开放的时代。
丁石孙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在1984年至1988年。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北大百废待兴,没有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他在任上,给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大力提拔年轻人,实行工资包干制,贯彻竞争机制,活跃学术空气,加强校生交流,允许学生转系……
他当校长没有几天,就发现北大有两个附中。一个是一附中,一个是二附中。一附中是北京市的重点,二附中是前任校长实在抵挡不过教师的压力而办的。所以很快就有人对丁石孙说办两个附中浪费,应该合并起来。那时候他把问题想的比较简单,他开了户两个座谈会就决定合并。这时碰了很大的钉子。这是他上任后碰到的第一个很大的钉子,最后他只好收回成命。
从此之后,他吸取教训,更深入地了解民主决策。不仅重视倾听老师的声音,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意见。他没有把学生仅仅当成管理约束的对象,而是经常和学生打交道,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诉求。有学生反映他们对北大的食堂不满意,丁石孙立即进行整改。
丁先生执掌北大期间,正值中国思想界春潮乍起,各种学说相互竞逐,青年学生们思想无比活跃。丁先生虽然倡导自由,但这种自由也不是无限度的。他明确反对学生们做出过激行动,也强调,任何言行都不能影响安定团结。
但丁石孙并没有因此改变他平和自由的治校主张。他说:“一个人的成长可以有不同的道路。有的人喜欢钻研一些问题,不喜欢广泛地吸纳;有的人却喜欢东看一点、西看一点,博采众长;学习过程中有的人领晤得快一点,有的人领悟得慢一点。但很难说,哪一种人将来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而不能规定。如同工厂生产产品一样,学校也是大规模生产,但学校输出的是人,因此不要管得特别死,要有较大的活动余地。这是培养人才和繁荣学术非常重要的条件。”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坚持自己的立场,因此也得到了学生的理解和爱戴。这是丁石孙校长的风骨,也是北大自由精神最好的体现。
1988年,丁石孙在北京大学获得极高的声望,他经常和教师座谈,向学生们报告改革的措施。他还帮助学生会举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民主选拔。学生们把这段时光形容为生龙活虎的金色年代。可是,他却说:“我是个失败的校长。因为我心目中理想的、好的学校,不是这样的,没有达到。”这是他对自己的严要求、高要求。
2019年10月12日,丁石孙先生离开了我们,而他的精神,永留人间。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