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金营
【摘 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发生状况,分析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PICC门诊行PICC置管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病史资料、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置管情况、并发症等。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动态观察PICC置管后直到拔管或化疗满3个疗程期间血栓形成情况。结果: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9.7%;其中无症状血栓占14.4%,有症状血栓占5.3%。置管穿刺次数、血栓史2个因素对血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较高,血栓史和置管穿刺次数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PICC相关性血栓;危险因素;护理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PICC-CRT)指的是PICC置管后,由穿刺或导管刺激血管壁导致的血管内膜损伤以及患者自身状态等多种因素作用使导管所在的血管内壁及导管附壁形成血凝块[1]。PICC-CRT会导致非计划性拔管、肺栓塞等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严重时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2]。为进一步了解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故而笔者开展本次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安徽省某三甲医院PICC门诊进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在安徽省某三甲医院PICC门诊实施PICC导管置入术和后期规律导管维护者;③预期留置导管超过4周的患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血液病患者;②意识不清者或精神疾病者;③病人同时留置有其他中心静脉管道者。其中男性患者102例,占54.5%;女性患者85例,占45.5%,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57.13±12.06)岁。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研究者自编,其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居住地、职业、医疗费用支付方式、BMI等。②PICC导管信息包括:置管史、置管手臂、置管静脉、置管静脉直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尖端调整到最佳位置的次数、PICC导管其他相关并发症等。③患者疾病相关的资料包括:肿瘤原发灶、基础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血栓史、吸烟史、放疗史、静脉炎史、化疗相关的恶心、呕吐、咳嗽等情况。④彩色多普勒超声机,本研究使用的超声机为荷兰飞利浦公司于2004年推出的IU22型号智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机,目前在国内各大医院均应用广泛。
1.2.2 评价指标
血栓发生率指在所有PICC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所占的比例。即血栓发生率=规定时间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例数/规定时间内所有PICC置管患者的总例数×100%。
纳入研究对象的患者均于PICC置管后6d内、2w±6d、4w±6d、8w±6d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时患者将上身裸露并平卧于检查床上,置管侧肢体外展90°,置管侧肢体静脉需完全暴露,观察置管部位静脉状况。有症状性血栓临床表现主要为病人主诉置管侧手臂肿胀、疼痛、麻木,置管血管发红、有触痛等,且静脉管腔增宽,血管腔不能或不完全被压扁,血管腔内出现实质性回声。无症状性血栓是指病人无任何临床自觉症状,但已有血栓形成或部分堵塞血管。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数据予以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加以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加以描述。单因素成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卡方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检验均以双侧p<0.05为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发生血栓的患者37例,其中10例未到随访时伴有症状出现(5例患者上肢肿胀,4例患者肩背部疼痛,1例患者出現条索状静脉炎),经彩超检查发现,27例不伴有症状,在每周一次的彩超随访时发现血栓形成。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 19.7%(37/187),其中有症状血栓的发生率为5.3%(10/187),无症状血栓的发生率为14.4%(27/187)。见表1。
2.2 PICC相关性血栓的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穿刺次数、血栓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患者在性別、年龄、BMI、文化程度、居住地、医疗费用、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为因变量,选择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分析过程中,采用逐步向前法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选入变量的显著性水准为ɑ=0.05,剔除变量的显著性水准为ɑ=0.10,结果血栓史和穿刺次数2个因素是血栓的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3.1 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高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差别较大。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栓的发生率为19.7%,可能与研究对象有关,PICC-CRT的发生人群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占35.5%、血液恶性肿瘤占31.4%,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占15.2%,本研究中乳腺癌患者占56.7%。目前疾病诊断尚不能反应出PICC-CRT发生率高低情况,而疾病诊断对于PICC-CRT的影响也在更进一步的研究中得以探讨。
3.2 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分析
血栓史是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与患者有潜在的血栓形成倾向或尚未确诊的疾病有关。在一项有着1231例的VTE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有19%的患者至少有过一次VTE病史。Chemaly等通过对157 PICC置管患者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有血栓史的患者会增加血栓的可能性。本研究结果显示,(OR=1.37,P=0.046)有血栓史可以加大了置管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风险。鉴于本次样本量较小,数据可能存在差异。后续研究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去进一步明确危险因素,便于早期识别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且更好地预防。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89.
[2]罗蕾,王国蓉,秦英.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8):576-580.
[3]李琦.肿瘤患者PICC相关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5.
[4]任卫东,常才.超声诊断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赵晓宁.老年患者PICC置管术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研究[D].北京:解放军医学院,201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