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 孙彦君 张艳丽 杜锟 冯卫生
摘 要 以中药化学课程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目前中药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中医药思维弱化等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实践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药化学;教学方法;中医药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8-0075-03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in Tea-ching of Chemist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EN Hui, SUN
Yanjun, ZHANG Yanli, DU Kun, FENG Weisheng
Abstract The course of Chemist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was taken as a point for this issue.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the
deficiency of TCM thinking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process of Che-mist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posed solutions were given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course and the experiences in lecturing.
Key words chemist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eaching metho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1 前言
中藥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中药中有效物质基础的学科,是中药学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其知识体系具有承上启下、联络贯通的重要作用。依据教育部《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主导思想的要求,要建立并优化符合中药人才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促进对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坚持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的双思维原则,延续中医—中药同根同源[1]。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应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因此,中药学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具备运用中医药思维表达、传承中药学理论与技术的能力。中药化学要紧密结合中医药理论,紧扣中药药物本质这一主题。因此,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至关重要。
但在目前的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中医药思维与中药化学结合得还不够密切,甚至比较欠缺。如一些教师既是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担任中药化学的授课,其中药化学课程完全是按照天然药化学的思路来讲,把中药化学讲成了天然药物化学,把中药讲成植物药。有不少教师没有真正领悟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或植物化学的真正区别,没有真正把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思维融入中药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中药化学课程缺少“中药味”,缺乏中医药特色,致使毕业生“药不懂医,医不懂药”,脱离了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如何将中医药思维融入整个中药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在中药化学教学中培养并运用中医药思维为主题,与同行作一探讨。
2 具体措施
加强教师自身中医药文化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做起,加强中医药理论和素养的培养。中医学是医学和哲学的统一体,中医药传统思维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对生命活性、疾病规律、药物的发现与使用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具有注重整体统一的显著特点,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医药不分家,中医的诊病用药和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可分开。中医药思维特点包括整体思维、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取象比类、治未病等思想,这些思想体系对于保持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2]。
目前从事中药化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有不少来自西医或药学类的院校,缺乏中医药的教育背景和文化素养。甚至由于人才培养方式的西化,有不少出身中医药院校的教师的中医药思维方式严重弱化。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的丰富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提高自身中医药文化素养。针对这种现状,制定多种举措,如新进任课教师要熟读一门中医经典著作,聆听一门中医药经典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参与中医药师承教育,参加教育部中药化学课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收到较好的效果。
明确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的区别 中药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分别是中药学类专业和药学类专业的两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二者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比较相似,主要研究内容均涉及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结构修饰、生物合成等方面。有不少授课教师没有理解二者之前的区别,在讲授中药化学课程时完全按照天然药物化学的思路进行讲授,致使中药化学课堂上没有“中药味”,违背了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中药化学与天然药物化学的区别。
首先,理论体系不同。中药化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而天然药物化学是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
其次,研究对象不同。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及其组成的方剂。中药本身具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甘、辛、苦、咸)、归经,即中药的药性。在配伍使用时又有其特有的规律:按君、臣、佐、使关系,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能整体而发挥作用。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天然存在的植物、动物、矿物等,有不少在临床上并无应用。因此,把中药等同于天然药物是不合适的。另外,在研究内容上,中药化学还包括中药炮制化学和中药复方化学。
最后,研究思路不同。中药化学高度重视中药药性理论、中医药临床用药经验及其整体观、个体差异,阐明中药成分多层次、多靶点相互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而天然药物化学是以西医药学的疾病病因为线索,以发现有效成分或发现新化合物为目标,强调的是单体化合物、单一的靶点。
多学科综合,彰显中医药思维 在中药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中药化学各章节的不同内容,把中医药思维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绪论部分讲到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概念时,应强调有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同中医中的阴阳互转,如中药中的多糖、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过去常被作为杂质而被弃掉,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们也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并被开发成新药,如茯苓多糖、天花粉蛋白、茶多酚等。此外,有些成分经过加工、炮制,药理活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各论中讲解各类代表性化合物的具体实例时,要善于结合其来源中药的药性、功效介绍其药理活性,如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作用的中药多具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如丹参中丹参醌类成分、槐米中芦丁等成分的发现。再如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也是基于中医典籍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浸,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启发了屠呦呦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到青蒿素。
中药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用药的两大特色,充满了辨证论治的思想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中药化学的知识来解释中药炮制和配伍的相关现象。例如:中药黄芩保存或炮制不当变绿,是由于黄芩苷水解产生的黄芩素被氧化而致;地黄炮制会变黑,是由于所含的环烯醚萜类成分引起的;延胡索炮制时一般用醋炒,原因是所含的生物碱可以与醋酸形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使水煎液中总生物碱含量增加,从而增强了镇痛效果;乌头和附子均为剧毒药,其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将乌头采用蒸、煮等方法炮制后,毒性大大降低,原因是炮制后酯鍵水解生成毒性较低的单酯型乌头次碱、乌头原碱,达到减毒存效的作用。
再如在中药配伍中,甘草和甘遂配伍是中药“十八反”之一。通过中药化学的手段研究表明,二者配伍在煎煮过程中,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酸能增加甘遂毒性成分的溶出率,使其毒性增加。四逆汤由附子、干姜和甘草三味中药组成,其煎液的毒性比单味附子的毒性明显减小,是由于乌头碱和甘草皂苷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物质,导致煎液中乌头碱的溶出率降低。
拓展第二课堂,提高中医药思维运用能力 第二课堂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让学生走出教室,成为学习的主人[3]。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医药思维和中药化学更好地融合,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1)以科研创新为目的的第二课堂。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参加与中医药相关的平台、科研项目、实验设计,让学生进入科研实验室,参与具体的实践,近三年共吸引80余名本科生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实践,学生的实验技能不仅得到锻炼,更进一步深刻理解了科研课题的设计思路,加深了对中医药思维的理解。
2)以微信为平台的第二课堂。微信不仅是目前社会主要的通信交流工具,也是重要的学习工具。为此,创建微信公众号“一草一化学”。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讲完中药化学的一章,教师选取本章中的典型化合物,按照其来源中药、药性、功效、研究与开发、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让小组成员查阅古籍及文献,完成练习并发布至微信平台,并将其纳入形成成绩统计中。近两年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先后对2015级中药制药班、2016级中药资源与开发班开展中药化学第二课堂,以中药药性→临床功效→化学成分→新药开发为主题,把中医药思维融入其中,共发布微信公众号文章10余篇,紧扣学生的兴趣,形式灵活,培养了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加深了学生对中药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收到较好的评价效果。
3)以校园中医药文化为平台的第二课堂。通过带领学生共同参观河南省中医药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思维的文化渊源;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药用植物园,现场认药,进一步让学生增强对中药与其内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加深对中医药思维的认识和理解。
3 结语
中医药是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思维是中药专业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挖掘中药化学课程与中医药思维的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融入教学,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始终,推动中药学专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海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16):1355-1358.
[2]王英豪,等.基于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9):3-5.
[3]任淑霞,王艳素,边刚,等.高校化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2):218-221.
项目来源: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中药枸杞各药用部位中具有降血脂活性的化学成分研究”(基金编号:2017GGJS-081)。
作者:陈辉、孙彦君,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张艳丽、杜锟,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冯卫生,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45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