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阐述了职业素质本位教育对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分析了职业素质本位中高职教育课程构建存在教学课程目标中职业素质体现不足、课程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性的问题,进而从明确多层次的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完善课程结构、建立多维度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场景教学体系三方面提出了职业素质本位下高职院校课程构建及改革的思路,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实现其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职业素质;高等教育;课程构建;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欧海燕(1982- ),女,湖南武冈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广州 51064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0-0086-04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主体对职业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其构成包括个人身心素质条件、专业知识储备、学习创新能力三部分,这三部分进行细化则涉及劳动者身体心理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观情况、专业技术、文化素质以及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劳动主体的职业素质会影响劳动者本人的职业工作能力和成绩,职业素质水平越高,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越有机会获得职业成就。职业素质本位教育的提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新形势下职业素质本位教育对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才市场对人才能力以及结构的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企业结合其竞争的实际情况对员工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逐渐从知识能力本位转向职业素质本位,这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程教学价值:突出市场需要和个人发展相结合。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认清职业教育的基本意义,将知识讲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在评价学生的能力素质方面也大多采用考分的形式。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核心目标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也就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挖掘,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基本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不仅要具有社会普遍接受的劳动能力,还要具有专项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挖掘,将其与课程体系内容的构建结合在一起,促进市场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融合。
2.课程教学目标:由工作指向转向职业生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由于知识本身具有创新速度快的特点,社会对人才知识储备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新形势下,人才在知识更新和变革层面要适应各类变化形势,为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目前,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受到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肯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3.课程教学内容:促进学科体系中的岗位渗透。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一直以“学科体系”为核心进行设计实施,在教学内容设计以及选择考核方式时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这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当前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理论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思想相融合。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掌握专业知识已是对学生基本的要求,还进一步对学生的岗位能力、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结合社会背景和环境,与岗位发展理念紧密结合在一起。
4.课程教学实践:重视开放性的教学体系模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最根本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的多样化人才,同时对学生能力进行深入挖掘,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上述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才能得到检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用人需求也随之變化,高职院校必须要打破校园围墙的限制,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构建开放式教学体系。
二、职业素质本位中高职教育课程构建的基本问题分析
1.教学课程目标中职业素质体现不足。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从身心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学习创新能力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学的相关课程内容。现阶段,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在人才需求上偏向于具备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尽管高职院校数量不断上升,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目标设置上都脱离了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存在教学内容与实践能力养成相矛盾的局面,其最直接问题是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却不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难以适应工作节奏的变化,甚至出现频繁更换工作的现象。与此同时,企业也抱怨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达不到要求,本应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的毕业生,却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在就业市场处于劣势,从而阻碍了个人能力的发展提升,造成了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
2.课程结构设置缺乏科学性。第一,素质教育目标及定位过于宽泛。课程目标的设置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所以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情况可以发现,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大部分课程由于目标设置过于宽泛,导致目标达成率较低。课题组对广东某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学习素质教育课程,自身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素养、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针对一门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评价来看,45%的学生表示文化专业素质有所提高,31%的学生表示专业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其余学生则表示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从调查结果表面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课程的实际提升效果却是十分模糊的,学生究竟哪方面能力有所提升难以识别出来,学生看似在教学中学习到很多知识,但并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方法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相脱节。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扩招,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随之上升,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而实际上这是违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理念的,更与课程目标设置不一致,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基本情况增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度,进而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导向理念相脱节。专业知识储备是学生获得就业优势的必备条件,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因此,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更多地倾向于职业化教育。随着高职教育的普及化,专业课程设置要将职业理念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高职院校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但通过调查发现仅有不到1/3的学生表示将来就业选择会以所学专业知识为核心,20%的学生表示将会从事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50%的学生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不会局限在专业限制内,大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很迷茫。分析调查结果可知,不打算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以及对就业方向还没有确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其学习积极性一定是不足的,这说明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同时也说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仍有待提升。
第三,专业教师就业理念贯彻不到位。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高职院校的就业课程体系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学生的求职面试及就业信息提取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但是高质量的就业教育课程必须全面贯彻就业理念。当前就业理念贯彻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忽視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二是忽视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三是忽视对学生职业心理的培养;四是忽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四个方面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少专业的就业培训教师,就业课程讲授教师大部分由辅导员兼任,即便是专业教师讲授就业课程,其对于相关知识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三、职业素质本位下高职院校课程构建及改革思路
1.明确多层次的高职教育课程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教育能够突出高职教育的教学重点,高职院校要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核心,在课程构建和具体实施之前确定强调个人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设置要重视学生身体以及心理素质的协调,还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即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课程目标不仅应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体系。
2.完善课程结构,建立多维度课程体系。第一,促进综合素质课程改革。综合素质课程的基本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一是课程内容导入循序渐进。综合素质的课程内容十分复杂,学习领悟其中的学习要点需要很长的时间。二是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针对不同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三是教学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法。此外,还要与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第二,促进专业课程改革。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设置至关重要,其是学生职业素质建设的核心。高职院校要结合市场需求以及环境变化,进行专业课程改革。一是重视基础专业知识教学工作,合理设置教学时长,并根据本专业学科特色以及就业的实际需要完善相关课程体系;二是适当增加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实践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直接接触到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就业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其中;三是课程内容设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确保高职教育课程与市场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
第三,促进就业课程改革。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就业课程主要是对面试技巧进行讲解,没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课程。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定位,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是分年级分阶段开展就业课程,课程的开展要循序渐进,如大一年级对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讲解,大二年级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大三年级根据就业实际情况,开展就业技能指导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信息及创业政策的讲解;二是促进课程形式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采取创新性、实用性强的教学方式,如邀请优秀毕业生演讲、就业模拟训练等。
3.优化教学资源,建立场景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打破职业素质课程教育的封闭环境,转变课程讲授方式,可以将教学活动转移到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等,构建产业、行业、部门、企业以及岗位五大教学场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打造职业素质教育第一、第二、第三课堂,逐步完善职业素质教学系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莉莉,钱小龙.面向就业的江苏省高职课程结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159-163.
[2]陈灿煌,刘凤根.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校课程设置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4):118-121.
[3]杨丹.职业素质本位的教育课程建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112-113.
[4]井辉.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2):70-75.
[5]王晓静.高职学生职业教育策略探研[J].课程教育研究,2017(25):28-29.
[6]高仕宁.基于企业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24-25.
[7]周琦,王娜.试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J].人才资源开发,2017(16):109-110.
[8]刘家璐,唐海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4(1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