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五代十国,美国政府返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从美国追索的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原位于河北曲阳县五代义武军节度使王处直墓中,为一对,于1994年5月被盗走。2001年,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美国海关总署最终将其中一件归还中国,而另一件亦由美国收藏家安思远主动归还。现在这对石刻存放于国家博物馆。
地球上有一道奇特风景: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排队到欧美博物馆中去看望自己国家的文物。在国外面对中国文物,有如他乡遇故知。相见时,难免内心骚动;离别时,则多一份牵挂。尚未出国的,则憧憬未来相遇。
早年曾到中国征集过文物的美国人劳伦斯·史克曼事后反省说:“所有关心中国文化传统的人,都会更希望《文昭皇后礼佛图》浮雕依然留在遥远的河南省。它在那里被创造,是宾阳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不是敦煌莫高窟的存在,谁还记得那里曾经佛教昌盛?倘若柏孜克里克和敦煌石窟坍塌,佛像尽皆运往欧美,繁荣的佛教历史,很有可能被彻底抹去。
文物离开母体,许多真相会随之消失。文物离开母体一寸,价值就减少一寸。
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文物被破坏、被迫流失海外的“痛史”。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在追讨流失文物方面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果。
2019年9月17日,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完成回归后的“首秀”,展览中还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等珍贵回归文物,讲述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精彩故事。
今朝归来,这每一件文物所书写的,不仅是一条回归之路,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梦圆之路。
近期我国成功从日本追索回来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整组青铜器鼎、簋(gui)、盨(xu)、壶、甗(yan)、霝(ling)器类同现,品类丰富,铸造精致、保存完整,8器均有铭文,多达330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为目前考古发现所未见。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实施跨国追索的价值最高的一批回归文物。
青铜皿方罍,商代,1919年出土于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器身不幸流落海外,器盖一直留在国内。2013年,皿方罍再现国际拍卖市场,在国家文物局协调和各方善意促成下,皿方罍身首合璧,入藏湖南省博物馆。
青铜虎鎣,西周。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9世纪被英国军官哈利·路易斯·埃文斯从圆明园掠走。2018年3月,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准备拍卖虎鎣,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多方面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境外买家表示愿将虎鎣捐赠给国家文物局。2018年12月11日,虎鎣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
唐韩滉《五牛图》卷,故宫博物院藏。
宋赵佶《祥龙石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伯远帖》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统称为“三希”。中秋、伯远二帖曾被溥仪携出紫禁城,其后几易其手,辗转至港。1951年10月,郑振铎得悉“二希”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在徐森玉、胡惠春、徐伯郊等人的协助下,启动文物抢救工作。周总理高度重视“二希”的抢救征集,专门作出批示,最终成功购回“二希”,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后几年间,“文物小组”有计划的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五代董源《潇湘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重要文物,这些文物的回归,成为新中国保护文物的一段佳话。
国家博物馆圆明园兽首展出现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圓明园兽首在内的我国流失文物陆续现身海外,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荣归故土。从牛首、虎首、猴首的国企竞拍,到马首、猪首的华商捐赠,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国友人返还,圆明园兽首从星散到重聚,辗转走过的,正是一条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之路。图为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诺先生捐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