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孙路
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南水北调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是“北方的水井”。“守井人”用无私奉献诠释了“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担当,用非凡的作为书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华章。
目前,十堰市将保护水质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以水、土壤、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构建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实现了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持续改善。
犟河边,只见两岸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在河床较宽的地方还有茵茵绿草,绿道、小亭沿着犟河蜿蜒而建。一位十堰市民说,“以前这就是一条排污水沟,通过治理之后,水清了、树多了,有亭子、有绿道、有广场,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很多人沿着河道散步。”市民们對治理工作给了一个大大的赞。
十堰市对全市“五河”治理之前,辖区内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等5条河水质均为劣V类,属重度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是许多城市面临的共性难题。十堰建市之初,由于雨污管道未分开建设,导致5条汉江支流的水质常年处于劣V 类。
2012年12月,十堰市正式开启河道治理工作,经过七年的努力,水质大幅改善,全市国控、省控、市控3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为97.1%(34个断面达标);水质符合I到III类的断面有33个,占94.3%。
2015年以来,十堰将污染防治工作由城市转向农村,全域整治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内容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数年来,十堰累计投入资金12亿多元,以整县推进方式,共添置垃圾桶337630个,垃圾中转箱12325个,垃圾收集清运车辆2723辆;累计建设各种农村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82个,并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目前,十堰累计有1578个村庄完成环境整治,整治覆盖率达到83.7%。
工业污染一直是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为了进一步保障整治成果,十堰市将“智慧化”运用到重点污染源监管工作上。近年来,十堰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1237套环境质量、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打造了一套包括一个数据中心、两大感知系统、三大门户网站和六大应用系统的监管体系。作为“大脑”,该数据中心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189套、环境质量监测设备212套,视频监控系统共安装高清摄像头379个,它们是监测污染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污染源的一切情况尽在掌握之中。在重点工业污染源监控网,全市市控以上189家企业重点污染源全部入驻该网,随机点开一家企业,有关监测数据实时显现。数据一经上传便不可更改,成为执法的有效依据。
近些年来,十堰市对生态修复不遗余力,全面实施增绿补绿工程,推进丹江口库周、汉江和堵河沿岸、民航航线覆盖范围内、工业园区、铁路沿线和城区重点道路等区域绿化靓化提升。经过努力,全市国省干线公路绿化率达到93.7%。水岸绿化率达到82.5%。209国道十堰段成为全国畅安舒美示范公路。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一边临近清澈的丹江口水库和幽深多姿的岛屿,一边临近国家森林公园,湖光山色辉映成趣,被誉为中国最美山水公路。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十堰都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理之路。陈新武在市环保大会上强调,“生态环境及水质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洁净水质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一库清水 图为十堰市丹江口水库千岛生态画廊。
十堰市面对保发展、保民生与保生态、保水质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市委、市政府作出战略抉择: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保护生态作为十堰的首要任务,把保护环境作为十堰的首要职责,把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作为十堰的首要担当,走出一条具有水源区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绝不仅仅是控制好污水废水、把水变清那么简单。”保护汉江水环境,除了要下力治理看得见的污染排放外,更为关键的是防治看不见的土壤污染。
由于地域原因,郧阳区与十堰汽车行业配套产业较多,导致了电镀企业废水、废气污染十分严重。然而要关停这些企业,不仅使郧阳区缺少了经济增长点,更面临着拆迁、安置、补偿等诸多问题。为降低土壤污染,早在2010年,郧阳区就多次到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汇报,申请给予项目支持。同时采取“扶优壮强、限小关劣”的办法,依法关闭了十堰博达丰、金顺、华泰、华阳等4家污染重、无治理能力的企业。并争取到国家投资1700万元,完成了对湖北神河集团和湖北佳恒科技有限公司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治理。
污染企业虽已关停,但废弃的厂区垃圾以及周边被污染的土壤如何处理,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郧阳区请来省环科院专家对土壤污染进行详细检测,以便有针对性地治理土壤污染。经检测,土壤含铬较重。“绝不能让一滴污水流进汉江。”当地政府将重金属污染防治作为重大项目逐级向省、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并作出如此承诺。经多方努力,2012年郧阳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项目正式获批,整个工程耗资1.32亿元,其中国家拨付9100万元。尽管项目资金国家出大头,地方出小头,但地方财力还是捉襟见肘。“为了一库净水永续北送,就是再困难也要确保把项目实施好。”郧阳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2013年5月正式动工,除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专项治理外,郧阳区还克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环保硬件设施投入,着力建设天蓝水清的生态环境。
2013年,郧阳区投入200余万元建起两套在线监测系统与监测数据库,有效解决了电镀企业重金属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水源,十堰市治理污染可谓具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叫停了培育20多年的黄姜支柱产业,百万亩黄姜基地、百万名姜农转产。停产整顿大型矿产企业5家,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家,淘汰水泥、钢铁、纸浆等产能300多万吨,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100多个。引进推广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模式,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和重点企业排污口在线监测全覆盖。
旧貌换新颜 图为十堰市郧阳区谭家湾镇龙泉村连片的葡萄基地。
切实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创新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全域推广应用有机肥,全面取缔库区网箱养殖,通过上述各种措施,丹江口库区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
十堰市人民是南水北调的“守井人”,保证丹江口水库水质是十堰人神圣且光荣的使命。
2013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湖北,要求“高度珍惜大自然赋予湖北人民的宝贵财富,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突出抓好长江、汉江、清江等主要流域和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十堰市委在召开的市委四届七次和五届五次全会上,先后提出“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转型跨越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和“深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以生态绿色发展引领十堰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
由于历史原因,十堰是一座“先建厂后建市,先建设后规划”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治理基础先天不足。近几年来,十堰筹措资金10.75亿元,建成了一批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成为全国污水处理设施最密集、处理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十堰的“五河”治理经验成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的样板和典范,得到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南水北调办等六部委的充分肯定,在保证治理成果方面,十堰市建立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和“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责令主要负责人作出书面检讨,制定限期整改方案,同时向全市通报,并跟踪督办整改情况。2017年,十堰市向3个县市、10多个市直部门下达了“一票否决”预警,对6个县市区进行了环保约谈,对环保问题整改落实不力的2个县直单位实施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这些措施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压实了各级领导干部抓生态环保的责任,真正让环保问责的“威慑力”强起来。
“考核是指挥棒,问责是狼牙棒”,十堰市在湖北率先出台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规定》《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办法》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护明责、考责、问责、追责制度体系。通过明确县市区、市直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环保责任清单和“一票否决”12种情形,有效破解了“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困局,构建起了“党政同责、属地管理、部门协作、市区联动”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2015年,習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深情地说:“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历时半个多世纪,历经两次大规模移民迁徙,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也是少有的。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建设,有28.7万十堰人移居他乡。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建设,又有18.2万十堰人移居他乡。
在卧龙岗移民新村的广场中央,有一座实景雕像,生动地体现了移民的迁徙情景,他们为了国家大局,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一库净水永续北送”,用忠诚和大爱演绎了“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诠释了“守井人”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