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笨实”的人做着伟大的事

2019-11-12 08:55文邹松霖
初中生世界 2019年38期
关键词:乙醚抗疟青蒿

文邹松霖

人物名片

屠呦呦,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因发现了青蒿素,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9年6月16日,周日,新华社深夜发文预告“周一见”:屠呦呦团队周一要“放大招”,发布重大科研突破性成果。第二天上午,谜底揭晓: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的研究上获得新突破,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替补上场的39岁副研究员

屠呦呦进入抗疟研究组时,已经39岁,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干了快14年,职称还只是副研究员。

仅从这一点看,无论是与国际级青年科学家相比,还是与身边同事相比,那时候的屠呦呦都不算出众,更非天才。

能进入重要的抗疟研究“523”项目组,多少源自特殊历史时期的机缘巧合。

作为集中全国科技力量,由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旨在帮助北越政府防治疟疾、“打击美帝”的重要项目,其分量之重,堪比“两弹一星”。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若能参与“523”项目,自然是一生荣耀。但如果论资排辈定人选,当时的屠呦呦还没有这个资格。

但历史给了她一个上场机会。

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加入“523”项目时,由于“文革”,院内许多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已经“靠边站”。在此情形下,她不仅参与了这个项目,还破格一进组就担任项目研究组组长。

但屠呦呦这个组长是光杆司令,除了她,项目组根本没有其他组员。

天道真能酬勤

“523”项目始于1967年,到屠呦呦参与的1969年,项目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文革”时期做科研,没人、没钱、没技术资源,怎么办?

自古华山一条路,屠呦呦生生“蛮干”起来。她把成垛成堆的古书搬回家,埋头在变黄发脆的纸堆中寻找药方。此外,她还拜访老中医,逐字逐句地抄录学习到的中药信息,并将其汇集成包含640种中药的《抗疟单验方集》。

屠呦呦的研究思路再明显不过了,她遍采药方,然后“笨实”地一个一个做实验!

但真正操作起来,并不顺利。课题组陆续来了几个年轻人协助研究,筛选了100余种中药的水提物和200余个醇提物样品。又是两年过去,到1971年,也没试出个结果。

研究停滞不前,屠呦呦没有好的办法,只能重新埋头去看医书。

黑暗中摸索之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一句给了屠呦呦一丝希望。

屠呦呦决定改试青蒿,但面临的又是失败。

或许是灵光乍现的幸运,或许是天道酬勤的奖赏,与青蒿打交道久了,不想放弃青蒿的屠呦呦突然意识到,也许正是高温加热破坏了青蒿里的有效成分,古人“绞取汁”可不是在实验室里加热提取的。于是,屠呦呦决定,换用沸点只有34.6℃的乙醚提取青蒿。

但问题又来了,“文革”时期,药厂停工,实验环境恶劣,怎么用乙醚提取青蒿呢?“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屠呦呦说。

于是那阵子,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就添了一道风景:屠呦呦带着助手买回酱缸泡青蒿。

实验过程繁复而冗长。直到1971年10月4日第191次实验完成后,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才真正发现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屠呦呦愣是用笨路子、土办法攻破了获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这一难题。

为工作怠慢生活

从1972年正式发布报告,到1992年抗疟药物研制成功,再到后续青蒿素享誉世界,成为“中国神药”,屠呦呦的科研日子悠长。而科研以外,科学家还有生活。但屠呦呦,几乎没有。

屠呦呦与丈夫李廷钊是中学同窗。1969年,屠呦呦加入“523”项目,要被派去海南岛。李廷钊因为有在苏联学习冶金的背景,已被下放到“五七干校”。

为了不影响工作,屠呦呦把不到4岁的大女儿送去他处寄养,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由老人照顾。

屠呦呦也曾暗暗怀疑过自己当初的选择,但那个时代培养的科研工作者,看得最重的还是国家。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李廷钊回忆。

屠呦呦的生活单调极了。如果非要给她找项爱好,那很可能只是工作。

屠呦呦真正的大招

对于媒体,屠呦呦也不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除了科研与青蒿,她的身上没“料”可挖。而且,屠呦呦也不喜欢接受采访,很少发声,几乎不在媒体上露面,也鲜有公开活动。

名誉加身的屠呦呦,成名之后,都干吗去了?答案是:老骥伏枥,继续科研。

获诺奖3年多来,屠呦呦团队正式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2篇影响因子超过10的重要论文。

“我们也不是得了奖就完了,既然已经开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实际的成果。”屠呦呦说,“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

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中指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其实,她本人才是这个时代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屠呦呦几十年的科研搭档,中医泰斗廖福龙说,人们常说好奇心是科学家研究的第一驱动力,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支撑屠呦呦坚持下来的,就是“责任”和“担当”。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总有平凡的人,“笨实”地做着伟大的事,替时代负重前行。

猜你喜欢
乙醚抗疟青蒿
五月雨
白米青蒿社饭香
用乙醚处理共沉淀法合成YAG:Ce荧光粉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青蒿素的合成方法研究
泰国改变用药策略应对耐多药疟疾,抗疟效果有所改善
乙醚提取与固相萃取两种方法对比测定酱油中的苯甲酸
西方华佗怎样引进麻醉术
常见麻醉药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研究
“抗疟”卫士:勇越生死线 丹心铸科研
——记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潘卫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