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华 Sun Zhenhua
1丁乙山房(效果图)
2刘韡微观世界
重庆悦来公共艺术大展的开幕,不仅是重庆公共艺术历史上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对全国而言,它在公共艺术路径方面所做的尝试,或许比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更有意义。
公共艺术的悦来路径,指的是它的价值诉求、趣味诉求、组织方式、创作方式。它告诉我们,公共艺术另辟蹊径的新可能和新方向。
具体是什么呢?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共艺术的解读,更多是从大众文化的层面来进行的。的确,它对公共性的强调,对公众参与的期待,对最大限度贴近生活的要求,客观上使公共艺术这个词在“公共”和“艺术”之间产生出了一种内在的紧张:在大众趣味和精神品质、普及和提高、业余和专业之间,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前者,即大众、普及和“人人都是艺术家”,而对公共艺术中的精英主义、高端品质、专业精神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3宋冬重庆悦来中轴线计划(效果图)
悦来公共艺术大展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公开打“高端”牌、打“精品”牌、打“专业”牌,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对品质、精确和细节的喜爱和追求。这种价值诉求似乎和“流行的”公共艺术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或许,这种努力恰好是公共艺术领域超前的表现。
文化和艺术的历史发展表明,任何一种文化和艺术的现象,最终都会呈现出一种由粗到细、由野到文、由俗到雅的发展过程,公共艺术是否例外呢?应该不。至少,这个过程早在国外已经露出了端倪,安东尼·卡普尔的《云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由此看来,悦来公共艺术大展的10件作品,在品质的意义上,或者在对品质追求的态度上,它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意识,对全国公共艺术的发展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第二,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当代艺术是否能进入公共空间,成为公共艺术作品?一直有着不同意见的争论。
1998年,从何香凝美术馆和深圳雕塑院共同主办的深圳当代雕塑年度展开始,当代雕塑开始由室内走向室外,从美术馆空间走向开放的公共空间。
在此前后,城市雕塑的创作和户外雕塑大赛中,当代艺术作品也开始大量出现,二者之间互不兼容的历史终于成为过去。
然而,由雕塑家来做户外雕塑,由雕塑家创作公共艺术,似乎仍然是公共艺术中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并且这个惯例延续至今。
悦来公共艺术大展,打破了这个惯例,除个别雕塑家外,参展的艺术家都是当今在中国最为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践行了当代艺术的价值主张,打破了不同艺术之间的门类界限,悦来的这种跨界的力度和胆识,是过去所没有的。
事实证明,在这次悦来公共艺术大展中,当代艺术家大规模地成为公共艺术的创作主体,他们的创作相当成功。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着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对空间敏锐和把握环境的能力,他们的作品丰富了公共艺术作品方式和语言形态,为更多元地与城市、与公众互动提供了可能。
4谷文达【重庆】碑林柒系-c(效果图)
第三,悦来告诉我们,它在公共艺术创作机制方面的创新。
从2000年左右开始,策展人制度就开始引入到大型户外公共雕塑作品的创作和展示中了。在悦来公共艺术大展中,这一机制得到了高度的强化和提升,策展人和大赛的规划、统筹人员以及专家团队,以一种近乎工作坊的方式和每一个艺术家共同查勘环境、落实地点、讨论方案、确定加工制作的细节……如果将悦来公共艺术大展的全过程纪录下来,将是非常经典的创作案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诞生都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供全方位展开学术讨论的过程,它远远超出了一般户外创作、雕塑工程的概念;这个过程让悦来公共艺术的价值观和趣味融入到创作的每个环节。
尊重专家、尊重专业人员,也是悦来在机制创新方面的一个重要部分。
长期以来,因为众多周知的原因,公共艺术创作的最终决定权在于出资人,在某种程度上,出资人在公共艺术的创作中具有最后的量裁权。悦来公共艺术展将创作的决策权真正交给了艺术家,交给了专家团队。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悦来重新调整了大型户外作品创作中的那种简单的甲乙方关系,以协商、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最后由专家团队对作品进行总体把握,这种做法在今天中国的公共艺术创作中,其启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悦来告诉我们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其实,他们的心声、他们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直接说出来了,这些毋宁都寄寓在艺术家所创作的这些作品中,作品就是最好的表达。这是悦来送给重庆的一份厚重的礼物,也是送给中国公共艺术的一份厚重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