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辅助治疗对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的影响

2019-11-12 09:53刘学仁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20期
关键词:躯体皮瓣积液

刘学仁

(山西省襄汾县人民医院,山西 临汾041500)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第二大恶性肿瘤。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方法,其中手术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1-2]。皮瓣下积液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研究显示,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发生率高达15%左右[3]。皮瓣下积液会使皮瓣漂浮,增加切口张力,影响切口愈合,如不能及时排出皮瓣下积液,则会形成局限性的坏死腔积液,易引发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目前临床已有一系列的皮瓣下积液预防及治疗措施,抽吸皮瓣下积液的方法主要包括纱布填塞引流法、细针穿刺抽吸加压法、微创置管接负压吸引器引流法等[6-7],但对皮瓣下积液抽吸方法效果对比研究报道较少。笔者以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与细针穿刺抽吸加压法治疗皮瓣下积液伴感染的效果,并观察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8年10月于襄汾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4例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年龄45~61岁,平均(50.38±6.83)岁;平均肿块直径(3.41±1.37)cm;平均身高(164.50±9.26)cm;平均体质量(56.93±7.89)kg;TNM分期:Ⅰ期7例,Ⅱ期18例,Ⅲ期12例;肿瘤类型:浸润性小叶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17例,导管内癌6例,黏液癌6例。观察组年龄48~59岁,平均(51.65±7.22)岁;平均肿块直径(3.58±1.46)cm;平均身高(162.09±8.32)cm;平均体质量(57.35±8.48)kg;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20例,Ⅲ期9例;肿瘤类型:浸润性小叶癌9例,浸润性导管癌15例,导管内癌8例,黏液癌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经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确诊;无远处转移;无手术史;无放化疗史;出现皮瓣下积液引发感染;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其他恶性肿瘤、基础代谢性疾病、其他原因引发的全身感染或局部感染、免疫系统严重缺陷疾病、精神异常、凝血障碍者;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合并皮瓣坏死、患侧上肢淋巴结水肿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细针穿刺抽吸加压引流法治疗。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147)局部麻醉,剂量不超过4.5 mg/kg,用细针注射器穿刺积液积聚处的最低点,反复抽吸,直至负压针拔出,包扎伤口;实施红外热微波治疗(北京波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连续输出模式,微波频率2 450 MHz),并给予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691)每次0.5 g或哌拉西林(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647)每次4 g,每日1次,静脉注射以抗感染。关注积液情况,可再行吸液措施及抗感染治疗。

2.2 观察组 采用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治疗。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确认积液积聚处的最低点,作一长0.5 cm的切口,将引流管置于切口位置,并外接负压吸引器,确认引流管放置妥当后进行皮肤缝合,并进行加压包扎使皮瓣贴合胸壁,同时给予静脉注射头孢唑林或哌拉西林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引流管中液体的颜色、流量及性质,每3 d更换引流管,直至引流管中的积液量连续3 d<10 mL,去除负压引流管,包扎伤口,给予红外热微波治疗(同对照组)。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治疗情况:包括痊愈时间、换药次数、哌拉西林使用量、头孢唑林使用量等情况,痊愈为积液量基本没有,皮瓣贴合紧密且感染等状况完全消失,切口完全愈合[8]。②炎性因子:治疗前和治疗后7 d,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离心处理,取上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IL-10、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③黏附分子: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④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9]评估,简表内容包括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8个维度,评分越高表明健康质量越高。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治疗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痊愈时间、换药次数、哌拉西林使用量、头孢唑林使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治疗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治疗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痊愈时间(d) 换药次数(次)哌拉西林使用量(g)头孢唑林使用量(g)观察组 37 3.82±0.59▲7.51±2.17▲4.96±0.83▲16.73±4.08▲对照组 37 8.55±1.74 15.79±4.65 7.63±1.94 31.64±6.95

(2)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NF-α、IL-6、IL-8、PCT、IL-10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6、IL-8、PCT及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TNF-α、IL-6、IL-8、PCT及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CRP(mg/L)观察组 37 治疗前 23.99±7.90组别 例数 时间 TNF-α(μg/L)IL-6(μg/L)IL-8(ng/L)PCT(μg/L)IL-10(μg/L)69.65±8.96治疗后 17.14±4.72△▲63.81±9.58 0.62±0.11 1.51±0.42 4.04±0.49 21.75±5.34△▲0.41±0.07△▲0.60±0.21△▲13.37±2.28△▲31.06±6.18△▲对照组 37 治疗前 24.16±8.46 70.24±10.73治疗后 19.64±5.93△61.57±7.61 0.60±0.12 1.55±0.37 3.98±0.52 40.43±10.36△0.47±0.08△0.79±0.15△9.43±1.21△49.68±6.54△

(3)VCAM-1和ICAM-1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CAM-1、ICAM-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 VCAM-1、ICAM-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治疗前后黏附分子水平比较(μg/L,±s)

表3 两组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治疗前后黏附分子水平比较(μg/L,±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VCAM-1ICAM-1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7 58.12±7.20 48.14±4.07△▲322.76±96.94 248.16±89.26△对照组 37 57.58±5.74 52.15±4.25△318.37±105.24 283.28±95.47

(4)SF-36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中各维度除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外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精力、情绪角色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总体健康 躯体功能 躯体角色功能 躯体疼痛 精力 社会功能 情绪角色功能 心理健康观察组 37 治疗前 49.27±11.09 56.25±11.83 28.16±7.04 56.97±10.05 59.85±9.41 60.46±14.62 33.76±6.90 70.12±15.64治疗后 65.14±12.07△▲68.16±10.62△▲39.58±8.36△▲68.19±13.72△71.25±13.53△▲64.77±16.95 48.04±7.93△▲71.72±19.05对照组 37 治疗前 50.51±13.83 55.87±10.67 27.84±6.56 58.58±11.24 60.47±11.80 59.28±15.54 35.45±7.14 70.83±14.56治疗后 59.15±10.25△62.53±12.29△32.84±7.79△63.67±10.43△65.69±9.69△63.64±17.76 41.69±8.75△71.54±18.85

4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女性,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是乳腺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影响,若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如何有效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积液合并感染的意义非常重大。目前,临床多以抗感染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积液合并感染,并结合引流处理。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是在患处开口,将引流管插入病灶,使积液排出,同时对伤口进行消毒、抗感染等处理,加强引流效果,降低细菌感染风险[10]。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治疗后,观察组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消耗药物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积液合并感染的效果更佳,由于其采用开口引流,引流效果更彻底。同时,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处于动态循环,可发挥引流的最佳效果,能较好地降低细菌侵袭,避免交叉感染[11]。本研究采用SF-36评分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从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和心理健康8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功能、精力、情绪角色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症状,且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说明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机体一旦受到细菌感染,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即释放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起初能对病原菌产生防御作用,但过度蓄积则会加重感染[12]。TNF-α、IL-6、IL-8、PCT、CRP是机体内炎症反应的促炎细胞因子,能反映机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其中IL-6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及TNF-α等炎性因子释放,诱导炎症发生[13];TNF-α能够激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并促进其他炎性因子合成和释放[14];CRP是炎症急性期反应的敏感指标之一[15];PCT是诊断感染的标志物之一,在机体内浓度的变化能够反映患者感染程度[16];IL-8对中性粒细胞有细胞趋化作用,定向游走到反应部位并释放一系列活性产物,引起机体局部的炎症反应[17];IL-10能够抑制炎性因子合成,减轻机体炎性反应[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6、IL-8、PCT、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能调节机体生理平衡,清除炎性因子,促进抗炎因子分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目的。VCAM-1、ICAM-1是机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经典指标。研究发现,患者体内VCAM-1、ICAM-1上升会激活应激反应,促进体内炎症性反应,进一步加大组织损伤,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VCAM-1、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VCAM-1、ICAM-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VCAM-1、ICAM-1水平,抑制体内氧化应激反应,避免组织进一步损伤,从而保护组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乳腺癌术后皮瓣下积液伴感染患者采用引流管连接负压瓶引流法辅助治疗积极有效,与细针穿刺抽吸加压引流法比较,该法具有耗时短、成本低、患者痛苦小、消耗药物量少等优点,同时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应激效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躯体皮瓣积液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一种新型眼科手术积液盒
最后的晚餐
现在干什么?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