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韩雨
在暑假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也曾有过狂喜,“水木清华众秀钟、赫赫吾校名无穷”。能进入这所大学,无疑是对我过去十几年学习最大的一个肯定。我也曾有过恐惧,“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的恐惧。毕竟人人都说“半国英才聚清华”,在这儿随手拦住一个人都可能是某一地的高考状元。
但不管如何,不管有没有接受,有没有准备,这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也是在这一年,18岁,我成年了。
军训的20天飞逝而过,在那个处处还蒸腾着热气的九月,我的大一上学期,正式开始。
刚刚进入大学,不适应是难免的,这点在学习上尤其明显。高中的学习主要在课上,课下只要完成随堂作业就好了。而大学的学习则占领了我大部分的课下时间——专业课老师笑着对我们说,这本教材主要靠课下看,课上只做很少的一点讲评。不过大家刚开学不适应可以看慢一点,一周看上七八十页就差不多啦……然后几乎不认识繁体字的我就开始艰难地攻读那本竖排繁体格式的《春秋左传注》。一时间班里同学的状态几乎都是“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读《左传》”。还有像全英文的《西方哲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大学的课程,比高中要难很多,却也比高中有趣得多。只要你对它感兴趣,你就会发现,原来学习是这么有趣而又如此轻松的一件事。
印象最深的第一节课,是在古代汉语研读课上,老师直接让我们读蔡元培先生的那篇著名的演讲。“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只是一起念一遍,并不需要多说什么,但大家都明白了老师的意思。
在一节选修课上,老师抑扬顿挫地念读梁实秋的《雅舍》,念不几句便击节赞叹:“好!好!写得真好!”那一瞬间,感觉自己似乎身处近一个世纪之前,那时北京还叫北平,清华大学还叫清华学堂。随便走一走,便可以看到几位存在于教科书中的人物。而他们随意说出的几句话,写下的几个字,或许就是一场席卷全国的风暴,或是至今仍被我们吟说的一卷残章。
寒假已结束,新学期又开始,看着大一上学期陪伴我半年的《左传》等专业书籍,也会感到一丝怅然——原来,我还可以这么深地发自内心地热爱一门课,热爱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