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泉

2019-11-12 05:42蔡刚华
鸭绿江 2019年16期
关键词:甘泉石狮禅师

蔡刚华

想起城外的石狮岩,我便想到那一泓甘冽的泉水。

石狮岩距我居住的漳州城约五里地。在闽南,百姓会把山石林立的某座寺称作岩,于是漳州周边尽是“岩”。岩寺始建于唐代,远望如一头蹲伏的石狮,也称石狮山,由于地处城南,所以古称南岩山。唐无隐禅师、衍如禅师曾在此讲佛传经。岩上有泉自石隙中涌出,水质甘纯,终年不竭。

泉水好像天生就是用来泡茶的,“茶圣”陆羽特别强调了煮茶选水的重要性,在其所著《茶经》中对不同的水源进行品质细分:“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他认为山水第一,江水次之,井水排三。就如同他对煮茶之水温亦是讲究细分,如同当今所倡之“精细化”,茶圣认为煮茶水温将开未开为宜,而用滚烫之水泡茶则“老而不可食也”。直至今日,无论有否受古人之煮茶之水选取影响,前来石狮岩取水的山下居民日渐增多。其景象有如杭州的虎跑泉,虎跑泉名重天下,水质优良,甘美爽口,历代游人无不以一品虎跑甘泉之水冲泡的西湖龙井为人生一大快事。我曾在虎跑泉前看着杭州市民肩扛手提装水之桶排队等候之状,其实这也已经成了虎跑名寺的人文一景。

我先是骑车,后开车上石狮岩,当时的目的很单纯,就是取水。因此,从心灵上讲石狮岩离我很近,它已经成了我某段生活的一部分。我取水用来泡茶,泡出的茶会喝茶的人说“这水很软,能回甜”,因为有这样的鼓励,我便很认真地来此载水,用矿泉水桶装,每次都至少装上两桶,用葡萄酒的软木塞堵上桶口后刚好适于运输。

在泉眼处的岩壁上,寺院雕刻一手持净瓶观音,泉水涓涓从瓶口流出,流入专为这一泓甘泉修建的蓄水池。后来,像我这样目标单一、奔甘泉而来的市民越来越多了。再后来,香客看到此景后,下山前,也将喝完的矿泉水瓶装些泉水回去,于是装水队伍又扩大了许多。有香客自备了些舀水的塑料水瓢,舀水的队伍里也有人自觉地“贡献” 塑料水瓢,离开时又自觉盖好水池的护棚,取水口周边也少见遗留物,因为自觉的市民在把泉水载走的同时,也主动清洁了水池周边的卫生。后来,载水的人多了,便要排队,顺着水池大家自觉用桶排序,趁着等水的时机,我便多了一些更从容的时间打量和探访这甘露凝集的名泉之地。离泉不远,便是那尊千年石狮。我更愿意在等待的时辰里在石狮前驻足停留,与那张口却又一言不发的千年石狮对话。石狮孤独地站在一巨石前,长年的日晒雨淋,让它的身上多了一层与光阴有关的颜色。我们把所有因长时间氧化而形成的颜色转换亲切地说成“包浆”,它的身上就有这样充满着感动的“包浆”,有着另一种精魂和魅力的光泽。石狮身披障泥束带,张口怒目,威武峥嵘,地上有几炷燃尽的香。石狮的造型雄健质朴,借助花岗岩石质的朴素质地,在束带处施以雕琢,雕处又多以阴线刻画,整体造型浑然天成、简练粗犷、古拙厚重,面貌生动。

因为没有预设的前题,所以可以更从容地关注和打量,甚至会想起与它有关的相关传说。相传早年的石狮会出米,每天的出米量刚好够山上的住持老和尚和他的小徒弟两人的一天食用。后来小沙弥性急,自作主张挖大出米口,想让它多出点米,结果石狮却再不出米了。而离石狮不远处,便是那株树龄500年的大树,是明朝高僧容朴实禅师种下的。树高10多米,树干笔直粗壮,枝繁叶茂,看似两株,实则一株,有一个共同的根系,两根树干并肩紧依,如同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伴侣。许多年轻恋人在这里双手合十许愿,也要如同这株站直了的古树一样琴瑟和鸣、相敬到老。这样的情景很容易让人动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想法。

这些都是让漳州人口耳相传了世世代代的故事,贪多嫌少是小和尚留给我们的警示,对于身外之物的多与少,够了就好。但往往我们在“够”字上定性不足,手忙脚乱。住的房子多大才算够?身边的钱财多少才算够?只要把“够”的量审视到位了,其他的问题不也就迎刃而解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合欢树”给我们的启迪,在平淡中坚守,在坚守中偕老,真实的爱情有时不需要太多的佐料,能在平淡中持久本身就是一种传奇。

石狮岩的故事在世代相传中存在,一定是有其生命力的原动能,让人反省也引人深思。作用就像时下手机里喝不完的心灵鸡汤,但围绕着石狮岩的这些故事传情却不煽情。如果,哪天我们的宣传工作也能适时地插入一则则生动有趣的身边故事、古城传说,那正能量的传播一定更入脑入心,功效也就更持久。

用泉水煮茶,茶香水软,那是茶与水的机缘善合。不辞劳顿,问泉于名山,山下居民得到的何止是一壶甘甜的泉水?

猜你喜欢
甘泉石狮禅师
石狮
我有一个想法
甘泉水 幸福水
易筋经(九)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甘泉润万家 青年志愿行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服从
一个苦者对禅师说
大同地区古代石狮的艺术特征——以文瀛湖和法华寺石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