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科学家

2019-11-12 04:50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19年12期

本刊编辑部

回忆这个词是有颜色的。当我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年在科技领域奋战的科学家们时,眼里、心里跳动的是鲜艳的红色: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和见证了这三个非常时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日月、星河一同灿烂,唯有鲜艳的红色,以及他们一颗为初生的新中国而跳动的红色的心。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和美国的人造卫星相继进入太空,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及时向政府提出研制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的建议。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历史证明,“两弹一星”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东方巨响”震惊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重视科学技术、果断决策的结果,更是凝聚了广大中国科技工作者智慧和辛劳的结晶。

彼时刚刚成立不到1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中国科技工作者团结一心,在外国的质疑和全方位的技术封锁中,用最简陋的设备和最热忱的家国情怀,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这些在艰难时代甘于俯身充当新中国科学事业铺路石的功勋科学家中,有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赵九章;有中国自动电力拖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与教育的开拓者之一的疏松桂;有中国自动控制学科和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自动学与运动学专业和自动控制系的钟士模;有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杨嘉墀;有中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奠定我国模拟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基础、为人造卫星控制系统作出巨大贡献的屠善澄;还有61年前作为总设计师研制出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为国庆献礼的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先行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科创始人之一的文传源……

2011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23位“两弹一星”元勋之一、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院士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刊特别推出“那些年,我们的科学家”专题,追溯赵九章、疏松桂、钟士模、杨嘉墀、屠善澄、文传源6位那些年为“两弹一星”作出卓越贡献的自动化学科科学家的奋斗足迹,再现老一辈科学家们对祖国科技事业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坚守。通过曹泽、高夏荣、张迪迪、宋平、王旭君、张元辰6位作者笔下锋发韵流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老一辈科学家们的成就,不应仅仅被裱上相框,刻进奖章,静默在记忆尘封的荣誉殿堂,而更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追求梦想、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刻,闪耀于每一个中国人实践理想、遭遇崎岖坎坷之时。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人造太阳”,再到“中国天眼”、“国家宝库”、“渤海粮仓”……70年来,中国几代科学工作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勇于实践,解决了一大批事关国家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了一大批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大批一流水平的原创成果,书写了新中国科技创新的辉煌篇章”,他们“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格”。

科学技术是人类伟大的创造性活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蓬勃兴起。虽然岁寒已入冬,然而“科学的春天”却从不会停下它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