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然
中国报告文学缓步走进“和园”,使这个社区成了一部接受美学。
2016年,散文家毛眉作为新疆昌吉市第三批“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队的一员,进驻该市绿园路街道和园社区。毛眉深入城市基层肌理,完整地将自己汇入了这个社区的一圈年轮。在这段社区生涯里,文学多数时候是旁观者,它很少表态,但一年时光的尽头,却静等着一场辉煌、豪华的丰收。全世界关于社区的定义据说有140种之多,不管有多少分歧,至少可以确认:城市是社会的单元,社区是城市的单元,社区可以低至尘埃,也可以高达星辰。在毛眉“追忆的”“即时的”“前瞻的”三种语态的恰适转换里,我们真切地看到、感到——社区是了解基层甘苦、精准服务百姓至关重要的“最后一公里”,也像是中国文学通往城市阅读真正深入人心的“最后一公里”。
是“和园”,是毛眉,让中国报告文学史的一个崭新段落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每天经过一座座高楼,一条条街道,一片片灯火的55路公交车对中国报告文学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的一端是毛眉的家,一端是和园社区;一端是写意,一端是写实;一端是文心,一端是民心。“一条笔直马路的尽头,是远处天山的山脊线,山脊线下面,是博格达的雪线,它们,都在为绿洲的生活,镶上一道凌霄的花边。有几座城市,能有幸到用一座天山,做城市的景深?”昌吉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被一辆公交车奇妙、绝妙地接合起来,刚刚开通的55路公交车具有神异的象征意味和精神属性,毛眉正是信赖它托付它,为从农垦田园到新型城市、从丝路驿站到文明重镇的昌吉诚实作证。
毛眉的长篇报告文学《社区纪事》有着鲜明的新闻语境。“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全国上下的工作导向,而新疆的“访惠聚”做法成效显著获得了全社会的普遍赞许;社区铺就了社会金字塔庞大的地基,作为“最后一公里”,作为城市神经末梢,社区是检验一切民生工程和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考卷;《社区纪事》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6年度作家“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是作家、文学对时代新变和火热现实的由衷回应。
《社区纪事》自然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得来的硕果,它带给人的是罕见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它不追求先声夺人的轰动效应,它通过现象的真实、历史的真实和本质的真实来打动读者,通过生动的事件、新颖的理念和过人的文风,牢牢把握新闻由头,最终以惊人的选题硬度、立意深度和表现高度来实践和完成新闻性,最大可能地满足了社会和人心的近切需要。
《晏子春秋》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毛眉与社区干部一对一,“我的搭档是漂亮的古丽,我们的分片范围是,桃园新城的16幢楼至33幢楼,237户人家”。毛眉同数以万计的社区工作者一样,敲开一扇扇居民之家,送去一项项温暖的惠民政策。她与他们一起上白班,值夜班,走访入户,小区巡逻,捡烟头,撕小广告,站在十字路口做文明劝导,给高龄老人送补贴……亲历他们的忙碌与悲喜,收获了十几本笔记,也收获了昌吉市“最美昌吉人”、新疆“访惠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社区选题,决定了毛眉的观察与思考势必从各种小角度逐一展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位卑未敢忘忧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好多被世事撕开的伤口,要在社区缝合。毛眉说:“微小的美丽存在,它们发出光芒,微弱,但经久不息。”故事从和园——昌吉——新疆——中国,涟漪般一圈一圈向外围延展。《社区纪事》展现的是宏大叙事的气派与气度,指向并抵达的是开阔而崇高的主题。
若论家国情怀的深挚、人文思想的丰赡,若论面对不同题材见招拆招的本领,若论密针脚编织、细文字微雕的才华,毛眉在当代散文家中都是一流的。因为这些,作为跨界文体的《社区纪事》,除了是一个罕见的新闻文本,还是社区纪实文本,市民文学阅读文本,也大可以成为当政者施政的参考文本。
在阅读毛眉的路上,我们随时可能遇见自己。我们也像作品中的人物,被关照到温暖到了。这要感谢毛眉亲民的和“利他”的艺术禀赋。《社区纪事》出自一种精心设计、苦心经营与奋力完成:“以社区为棋盘,以人物为棋子,以事件为路径,分为人物卷、事件卷,希望能把白描写得动人,记录痛苦,但不渲染;观察人性,但不抨击;笔触克制,保持理性。让那些躲闪着的点滴人性,闪光。”可以说行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毛眉都解决得很好,最后她成功地把社区变成了文学,把文学变成一个灵魂社区。
文学是毛眉身体里心脏一样重要的器官。她爱《社区纪事》里的人物,就像爱亲人就像爱自己,她会“和所有人惺惺相惜”。她为林燕子、沙默会、海萍、成微微、安晴儿、古丽等社区工作者,为片警,为多位社区居民,甚至为某种民俗写传,这些群像展览式的小传,连同由此派生的喜怒哀乐,做个加法就是一部完整的《社区纪事》。毛眉坚信,文艺就是让人回到人,让人回到真实与尊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强调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的需要也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和园工作人员在来到社区之前,大都体验过人生道路的曲折,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来说,社区工作是最好的人生驻足点,他们的命运将与社区融为一体,他们的努力饱含着隐秘的光亮。毛眉说:“我希望能立体地感受到他们面临的困境,爱,是打破孤独,跨越界限,是用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用心对话。爱,在于与他人共在。”她笔下的环境勾勒、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细节铺陈等,都有一个“深情”的定语,都有一个“人民”的方向。
在个体生命的内在体验以及艺术表现的执着追求上,毛眉的作品一直是高蹈的,甚至是特立独行的,《社区纪事》的这种特征更加突出。比如她的亭子隐喻:“亭子,是社区生活的一个象征符号。街里街坊在亭子里停下来,彼此相遇,没有隔着镜头和屏幕,面对面,脸对脸,说着家长里短。作为社区的地景,亭子,是人与地方互涵共生的一个情感与意义空间。”再比如她的沙枣树哲学:“每一种人类情感都可以通过树来表达。沙枣树,代表的是一种社区心态。沙枣树,像所有的沙生植物一样,都不以舒展的枝叶显示自己,它们绝不高大,叶子细小,甚至根本没有,或干脆以枝代叶,为了节省水分,尽可能地减少蒸发,那是敢于细小的一群。一点都不抢眼的灰蒙蒙的绿,只要给它一点点的斜雨细阳,就连穗状的花,带沙甜的枣,一起开出。”毛眉充分调动叙述、描写、象征、诗化等所有利于审美表达和人生升华的手段,最终寻找到爱与美的归宿。这样的文字不再只是毛眉的文学语言,而是她的艺术理想,更是她的人生态度。
《社区纪事》不会受到一般报告文学经常受到的“非文学”质疑,它满足我们对文学的一切要求与需求,它骄傲地等于或大于文学。
如果一部报告文学没有提出问题并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它相当于没有那灵魂。很像组诗或合唱的《社区纪事》,更加令人过目难忘的当然是它的思想锋芒和社会价值。在中国现代化的突飞猛进面前,先前各个层级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都出现了种种不适应,必须做出改变。具体到社区,和园书记林燕子说:“行政不配套,事情不连贯,执行不顺畅。”“近代以来,人类创造了种种政治和社会制度推动平等,但底层向上的流动依然是人间最艰难的一种爬行,但愿所有的个体努力都不被辜负。”这就是毛眉的问题意识和立论,也是她的写作动力学。
毛眉是特别长于论说的散文家。《社区纪事》中的警句、妙语,多如天幕上的星星或是绿草地里盛开的蒲公英。“由社区通往社会的视界,像一把扇子,打开了它所有的褶皱。”“集的释意是,一群鸟,集合栖息在树上,这棵树,现在被叫作社区。”“任何东西都不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纯粹存在,而是在与其他东西的关系中,呈现出立意。”“和她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同的是,我只是造访了这个世界。”“每次值班都是一次深度访谈,是一次次展开的人物志。”“在火与灰里,有着清明的秩序,在清明的秩序里,有着传统文化的秩序。中国的一系列文化活动都是由祭祀开始的。”……与这些文字相映照,还有分布各处的、毛眉信手拈来古今中外的格言、谚语。这些论述把具体事实、具体问题放入全中国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带有浓烈的参与色彩、忧患意识和改革精神。
《社区纪事》还借机为新疆最重要的食物“馕”写了一篇“馕说”。看似旁逸,实为神来之笔,它一下子无限地增加了社区的文化宽度。“馕,是新疆人无须翻译的语言。新疆人无论民族,都接受了馕。馕,体现的是一种生活的常态……当年,张骞穿沙漠,带的是馕,唐僧越戈壁,带的是馕,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向咸阳奔逃,带的还是馕。”“从新疆的馕,到意大利的比萨,再到俄罗斯的面包,都是农耕文明的结果,讲述的都是麦田故事。”新疆人有馕信仰、馕禁忌,它居于物质和精神中心,它是文化与心灵的一个入口,围绕着馕可以展开一个长长的问题清单。这篇“馕说”或者“馕学”,绝对不是简单的“插论”,它正好处在历史、现实、人情、世风的交叉点,具备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与艺术学等多个认知维度。说到底,若没有对这块土地的长情大爱,若没有“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意识,就不会有如此独具匠心的精深言说。
龚自珍说:“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寸心”虽小,却是人的主宰,“胜寸心”则是自律自强之始;“苍穹”很大,可作高远目标,“胜苍穹”则是雄心大志。一个人,一个社区,一个城市,一个民族都该牢牢铭记。毛眉无疑做到了矢志不渝、一往无悔。作为土生土长地道的昌吉人,毛眉见证了从一片遥远绿洲上开垦而来的“宁边城”,见证了步入到更高“民主”“公平”文明阶段的昌吉,又因为她与55路公交车一起滚动的一轮春夏秋冬,她终于豪迈地为我们呈现了“两个和园”:一个是物质的、现实的社区,一个是精神的、象征的社区。两个社区只有一部分内容是重叠的,当它们以爱的名义向对方张开双臂时,中国报告文学就多了一次极其珍贵的庆典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