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强
“教育与发展”是“人类切身需要的东西”,是“人类的基本权利”。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培养这样的人的主要力量是教育。“促進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然和初心,教育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使命和理想。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理想追求,也是我们党对教育的初心。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我们大学教育的初心,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是新时代大学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三次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文明宝贵的财富。
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和内涵,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理想和根本目的所在。
1.1 人类全面发展理念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中国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论衡》提出“博览古今为通人”。古罗马提出“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柏拉图提出“四艺”。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 (黑格尔,1984)。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苏霍姆林斯基,1983)。一直以来人类追求和向往的都是自身的全面发展。
1.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共产主义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3 中国共产党对人全面发展的初心和使命
建国初期1951年3月,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改革开放后1978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新社会的各个方面。”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新时代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篇就阐明了大学之道在于全面发展。这个全面发展内涵:修养思想道德,陶冶品格情操,培养格调趣味,完善人生理想追求,引导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1996)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阐述“大学应该做什么” 和“大学能做什么”,揭示了大学的本体价值,指出了大学的核心使命。所谓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谐发展是指大学生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互联互通合作共同发展;充分发展是指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个人综合素质都得到发展;自由发展是指大学生的个性、天赋和潜能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1984)“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教育。大学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教育环境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就对大学自身提出了要求:大学通过将校园各种教育要素整合优化使之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创建一种教育情境:一个全面的教育情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和谐、充分、自由的全面发展。
大连交通大学在63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牢记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初心和使命。近年来,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加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3.1 立德树人,做好大学生思想德育培养
(1)加强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加强形势政治教育,组织全校专职团干部、大学生政治理论研究会集中学习、青年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千万培养工程”。举办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层次培训班暨青年干部培训班,邀请学校党委书记、优秀创业者、优秀学生干部等不同层面的导师授课,学习十九大精神、“一带一路”政策、大学规划、创新创业、青年成长成才等知识,教育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3.2 拓宽知识体系,做好大学生智育培养
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依据专业特点、专业教学国家标准以及工程认证标准,制定培养方案。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MOOC等在线课程建设,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水平。尊重学生成长规律,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做好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学校依托行业优势,面向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需求,参照“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合理设置课内外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项目。开展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节、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学校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构筑从“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推进培养方案国际化,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3.3 化学师范生与学生的关系——师德高尚、仪表儒雅
化学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能否接受到建立师生关系方法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技能训练中,化学师范生要学会充分了解学生。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平等的、有个人特点和才能的个体之后,才能更加热爱和尊重学生。在化学师范生技能训练中,应该为师范生增加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师范生能够在独立活动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以用到为学生设计独立活动中。师生之间真实的友爱和教师真正的威信不仅不会削弱课堂纪律,相反的还会更加巩固课堂纪律,师学生更好、更自觉的遵守学校制度。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