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露
为了使中国的教育更加人性化,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我国正在大力进行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要想顺利地进行新课程改革,我们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师身上。提高教师投入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么,这就需要我们研究理念教师投入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了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发现影响教师投入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教师的理念与课程改革理念的一致性,教师的能力,环境的友善性。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的大势所趋,致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何谓课程改革,它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过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他们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果,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影响着教师投入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呢?
首先,教师的理念与课程改革的理念的一致性是第一大因素。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是陈旧腐朽的,重视知识轻视能力,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记忆轻视思考,认为学生只要能得高分就是高素质人才,那么他就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会支持课程改革,因为他的理念与课程改革以人为本,重视实践和创新精神的理念相悖,可想而知,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严重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基于这一点,笔者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学校的老师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依旧维持在传统层面,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这就导致本地区的课程改革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落到实处。这种现状让人堪忧,要想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理念很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们抛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再只重视知识而不重视能力,而是更新自己的理念,接受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不再是教育部文件上的一个政策,而是真真正正地被推行,被实践,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为人民服务。
第二个因素是教师的能力。何为教师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地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组合模式。教师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教师的这些能力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改革的进度。接下来我们来一一分析。
认识能力主要表现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如果拥有很好的认识能力,那么他就会对课程改革有一定深度的认识,知道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实质。既然知道课程改革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他就知道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课程改革。
教师的设计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能力等。一个教师单有认识能力是不行的,他必须有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确定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目标,善于分析教材,知道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课堂反馈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笔者在本科实习的时候,跟着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学习上课,曾多次听过这位老师的课,发现这位老师有很强的设计能力。比如说,她上课从来不喜欢填鸭式地灌输,而是喜欢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善于激发他们追本溯源的兴趣,使得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探究者的角色,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且,这位老师经常会设计“大胆发言”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个性思维能力,这一点不正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吗?
除上述两种能力,传播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传播能力是指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课堂质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能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這在某种程度上难道不是对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吗?除了用语言去唤醒学生的探索欲,肢体语言和现代教育技术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肢体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且有趣,更易于接受。有时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语言有其局限性,肢体语言能够形象地表情达意,达到沟通的目的。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现代教学不再是过去的“三尺讲台”和“一支粉笔”,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纷纷出现,成为学科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增加了教学容量。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谈一谈教师的组织能力,这主要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课外活动的能力。再次提起前面所说的那位老师,她有特别好的组织能力。她的作文课从来都不死板,总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曾记得,在上“找春天”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她带领全班学生到校园发现春天万物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去找春天,再把自己的发现写在作文本上。那一次,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很精彩,充满了想象力和童趣。这位老师把教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一位教师的组织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一种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能力。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第三个因素是环境的友善性。何为环境的友善性?这里的环境指的是教育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古人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古语足以说明环境和氛围的重要性。文化环境对课程改革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是处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在,并且它会受文化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比较而言,课程改革对文化环境的依赖性大于它对文化环境的反作用,这是因为,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质。在中国,总体而言,发达地区的教育质量会优于欠发达地区,原因就在于教育环境不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学校缺乏长远规划,家长的不重视,教育部门考核的导向,,导致优质教育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更谈不上课程改革了。而发达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先进,人们思想观念较为开明,家长普遍重视教育。在这种良好教育环境下,课程改革更容易推行。试想,一位教师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非凡的能力,但是他身处一个民众不重视教育、教育观念落后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那么课程改革将会举步维艰。由此观之,友善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对课程改革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的福音,而作为它的主要参与者教师,他们的积极投入无疑能够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影响教师能否积极投入课程改革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理念、教师的能力以及环境的友善性,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系统,共同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中国要想推进教育改革,就必须抓住这几个因素,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培养并提高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为教师创造友善的教育环境,这样,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地施行下去,中国才会涌现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