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的文化特征和设计特点研究

2019-11-11 03:49葛英颖李潇怡
工业设计 2019年7期
关键词:汉绣传承发展色彩

葛英颖 李潇怡

摘要:传统汉绣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通过技艺特点、图案纹样、色彩三个层面对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析,探究汉绣技艺传承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结果显示:汉绣为民间留存了宝贵财富,绣品具有实用性、装饰性及传承性,绣法多变,纹样丰富,对其图案和技艺的传承,应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对汉绣技艺重新梳理,有助于进一步发扬传统地方技艺,为现代设计提供新素材和新思路。

关键词:汉绣;图案纹样;技艺特点;色彩;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6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130-03

刺繡是中国传统民间的手工艺技法,有证可考近4000年历史,自产生以来与服装有密切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说刺绣是因为服装而产生并流行的,是中华文化的体现。由于刺绣的针法、种类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地域划分出不同风格和类型,汉绣则是是中国传统刺绣之一,在楚绣的基础上演化而成,同时吸收南北刺绣的优点,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绣法,展现出荆楚地区的历史和艺术特色。楚绣至春秋战国时期已达到空前发达状态,之所以兴盛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经济、政治制度。楚国资源匮乏,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通过刺绣将不同文化寓意的图案由绣品展示出来,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楚国刺绣的产量高且刺绣技法成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刺绣在先秦时期已经具有较高水平,刺绣也体现了丝织业的发达程度,我国是丝绸发源地,丝织业与刺绣密不可分,因此刺绣的发达程度也揭示出丝织业的兴盛,由于汉绣源于楚绣,因此在针法和排列方式以及色彩均有异曲同工之处,例如楚绣的平绣和汉绣的齐针绣基本类似,汉绣不同于其他地区刺绣,汉绣自身具有较高的辨识性,下针果断,绣品色彩艳丽,在民间应用广泛,“平金夹绣”是区别于其他刺绣的表现方式,色彩也注重“热闹为先”,图案源于生活,但排列方式和题材不被生活束缚,主次有序,层次分明,自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汉绣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在荆楚地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为中国服装史诞下不可小觑的文化遗产。“汉绣”技艺大量吸收了楚国文化,同时在楚国发展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融合了深厚的楚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解析其“汉绣”独特地方技艺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有助于进一步发扬和继承这一地方文化。

1 汉绣简介及应用范围

汉绣的起源要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文化,是在楚绣基础上延伸的一种独特地方技艺,在春秋战国时期空前发达,兴盛于明清时期。汉绣早期以武昌起源,后来汉口发展成为主要发源地,楚文化促进了中国汉剧的发展,民间戏曲的发达为汉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早期戏服以丝绸为主面料,将传统手工汉绣与丝绸结合,制作的绣品十分精美。《汉剧志》上记载,“在乾隆80寿辰15年之前的乾隆四十年(1775),湖北沔阳的楚调艺人王湘云(名桂官)早已经在北京唱楚调,演出有名的《卖悖悖》等戏”[2]。由此可见,汉剧的雏形早在乾隆年间便开始了,自此汉剧也经历了衰败和没落时期,由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汉绣与之基本是共同发展,不分先后,经过时间的积淀,在历史的长河里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汉绣是江汉地区的地域特色,早期流行于荆门、武汉、洪湖地区,尤其以洪湖汉绣最为著名,能够完整保存汉绣技法特点和艺术特征。汉绣无论在构图方式、针法和配色都有别于其他刺绣,但不及江南刺绣的细腻,一般清况下也不用劈线,以粗犷的针法和亮丽的色彩表达图案纹样,这种独特的手工技艺使绣品远观效果甚佳,具备良好的舞台观赏效果。除此之外,汉绣应用广泛,主要分为三大类:民俗文化类、宗教文化类和戏曲文化类。民俗文化类主要包括旅游纪念品、饰品等,宗教文化类主要以寺庙里的龙帐、龙幡、龙床等用具为主,戏曲文化类则主要体现在戏剧服装和道具上。

2 传统汉绣的文化特性

2.1 得天独厚的地域性

汉绣是荆楚地区独有的地方技艺,以楚文化为依托,同时由于楚国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稳定的光照和适宜的气候,有利于种麻植桑,虽然生产力低下,但纺织品发展兴盛,尤其是丝织品,不仅质地轻盈,手感爽滑,而且数量众多,楚地丝织品的发达程度,体现出先秦纺织业的发展水平,除了织布技艺精湛,刺绣也已达到发达程度,楚绣针法多样,用色大胆,早在春秋战国便远销海外,而且纹样工艺精美,虽然图案繁杂,但乱中有序,而汉绣则是在楚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运用一整套完备的针法体系绣制而成,汉绣不同于其他绣种之处在于它是从四周向中央绣制,除整幅运用平金夹绣的绣品外,为了丰富画面效果,使绣品具有层次感,基本都有渐变效果,同时讲究铺满整幅画面,使画面饱满,枝繁叶茂,枝上生花,花上生叶[3]。除此之外,汉绣用线粗犷,不用劈线,因此绣品精致程度不及其他地区刺绣精美,但远观效果甚佳,色彩艳丽,因此早期多被用于汉剧戏衣上。

2.2 文化的融合性

汉绣虽然是在楚绣基础上演化而来,但不仅只依附于楚绣,而是同时吸收其他地方刺绣的精湛技法,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体现在汉绣纹样上,除此之外,汉绣是汉剧戏衣图案的表现形式,而汉剧促进了国粹京剧的形成,因此汉绣在具备美学价值的同时承载着文化内涵,其属性远超越刺绣技巧,这种民俗文化使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促进吸收,推动刺绣行业的发展。

2.3 文化的传承性

早期汉绣由于精湛的技艺被人们广泛运用在服装、民俗文化、宗教等方面,但随着工业化发展,科技的进步,汉绣的需求量逐渐减少,由于绣品绣制周期缓慢,造价高昂,老一辈有精湛技艺的人也另谋出路,使汉绣日渐式微。汉绣承载了荆楚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政府对其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自2008年6月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汉绣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开辟了新的机遇。

3 汉绣的设计特点分析

3.1 汉绣色彩特点

汉绣色彩浓艳,用色通常以深色为底,图案用五行色彩绣制,搭配金、银绣线使绣品层次分明、主次有序。

3.1.1 五行色彩

汉绣色彩运用主要以五行观念为主要依据,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观念,用于占卜、中医等方面,包合五种基本形态:金、木、水、火、土,五行色在中国古代五行色彩被称为寓意吉祥的色彩,绣品通常以红、绿、蓝等重色为底色,图案颜色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为基本纹样颜色,红色在五行中代表火,寓意吉祥、喜庆;黄色代表土,象征富裕和宽厚;蓝色和黑色代表水,象征睿智、沉静,白色代表金,象征成功和高贵,这种色彩的运用在古代就已经形成较完备的体系,一直延续至今,在服装、装饰品上广泛运用。

3.1.2 金、银色

金色与银色在汉绣中属常见色彩,尤以龙纹和凤纹最为常见,这种配色使绣品光泽感较好,视觉艺术感甚佳。

3.1.3 间色

汉绣除了五行、金、银色外,还有间色,被广泛用于汉绣色彩中,间色包括绿色、红色、碧色、紫色、黄色、绀色、红色、缥色、紫色,每种色彩都与五行色彩一样具有不同的色彩寓意,例如黄色是来源于华夏儿女对土地的印象,因此象征着开阔明亮。

3.2 汉绣针法特点

汉绣是以楚绣为基础的地方传统刺绣,“平金夹绣”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针法有别于四大名绣,汉绣下针干脆利落,绣制方法多由外向内绣,进而将整个绣面绣制完整,虽然与其他绣品相比略顯粗犷,但针法依然组织有序,图案边沿整洁,称为“齐绣”,这种针法是“齐针”,同时灵活结合多种针法,使绣品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4]。

3.2.1 齐绣

齐绣的主要针法是“齐针”,齐针是所有刺绣针法的基础,也是刺绣最古老的针法,应用范围广泛,齐针最主要的特点是起针和落针都必须在绣品的边缘,并且线与线之间排列紧密,因此绣制出的绣品边沿干净、整洁,汉绣不用劈线,绣品与苏绣、蜀绣等相比较粗犷,但边缘始终整齐,达到乱中有序的视觉效果,因此齐绣一般作为绣片边缘的常用针法。

3.2.2 铺针绣

铺针绣的主要针法为“铺针”,也称“扪针”,是一种辅助针法,从绣品的起针到结尾中间不可断线,连续绣制,由于绣迹较长,绣线之间紧密和整齐是铺针绣的难点,汉绣中铺针绣主要用来打底,在此基础上绣制其他纹样。

3.2.3 冰纹针绣

冰纹针绣的主要针法为“冰纹针”,通过不同角度的绣线结合,组成冰裂状的纹样,主要用于绣制植物叶片和鸟类翅翼,针法相对生动、灵活,一般根据纹样的具体形状灵活变化。

3.2.4 双面绣

双面绣也被称为“两面绣”,即绣品的正背面均为同样精美的刺绣,发源于宋代,主要运用于四大名绣中,线尾不露出线头来保证绣品的整洁和精美,两面不同的图案使绣品更加具有文化底蕴,例如在苏绣中经常将一面绣制传统纹样,一面绣制现代文化的纹样,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文化特点。

3.2.5 平金夹绣

楚文化氛围下的民间戏曲发达,“平金夹绣”也称为“盘金绣”,顾名思义是将所需图案通过金、银绣线盘好纹样,再将盘好的纹样固定在绣品空白处,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仅使绣品色彩浓艳,具有较强的舞台观赏效果,同时具备立体感,使绣品层次分明,富有光泽感,同时金银线也体现出当时的等级制度,普通庶民百姓不得使用纯金银线,而是在棉线上缠绕金银丝用以替代,而皇宫贵族则是用纯金银丝盘好的图案绣制在所需部位。为了使绣品层次更加分明,盘金绣也有一种特殊绣法,被称为“加衬高浮垫绣”,先用棉花或者绳子盘出图案的造型固定在绣底上,然后用金银线盘制覆盖绣底,但这种绣法在寺庙中龙幡或装饰图案中较为常见,一般不用于服装中。

3.3 图案造型特点

自古以来纹样不仅体现出特定的图腾寓意,同时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汉绣纹样主要概括为几何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山水景物纹样和吉祥组合纹样等,这些纹样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反应出荆楚地区与中华文化的融合精神。

3.3.1 动物纹样

1)龙纹。龙是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纹样,从神话传说中演化而来,起源于图腾崇拜,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里龙象征权贵,只有天子和权位较高的人才可以饰龙纹。在汉绣中龙纹纹样与其他装饰纹样搭配使用,采用平金夹绣,使龙纹更加生动,同时也赋予纹样特殊寓意,如图1。

2)凤纹。凤纹也称“凤鸟纹”,早期凤纹区别于鸟纹最主要的特征是羽翼上扬,一般与龙纹相对应,同属于吉祥纹样,同时组合出现有龙凤呈祥之意,参照图2。凤纹是楚绣的典型纹样,后来在在汉绣中通常用金线绣制凤纹,与其他植物纹样、山水纹样组合,形成多种不同的吉祥寓意。

3)鱼纹。鱼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中常用图案之一,早期运用于器物,“鱼”在传统纹样中象征富裕、活泼、富有动感,鱼还具有多子多孙、生殖繁盛之意,鱼纹形象较为呆板,但在汉绣作品中,鱼纹通常以水波游动的态势呈现,自古以来,就是鲤鱼跃龙门等民间说法,因此鱼纹也被誉为吉祥纹样,象征高升、富贵、年年有余。

3.3.2 景物纹样

1)牡丹纹。牡丹在宋朝被称为富贵花,是植物纹样中常见纹样之一,即以牡丹花为主题的纹样。牡丹表富贵,在绣品中牡丹以多种形态绣制在绣片上,如单枝、交枝、折枝等,也有单朵或两朵呈盛开状,排列方式多样且灵活,并且色彩艳丽,由于汉绣讲究画面饱满,色彩浓艳,因此绣品更能突出牡丹的富贵之意。

2)百花纹。百花纹也称“万花纹”“满花纹”等,从字面意思便可得知百花纹即多种花朵结合形成的纹样,构图一般以牡丹花为主花朵,配以牵牛花、月季花、菊花、荷花、茶花等纹样,有百花争艳之势。百花纹与动物纹结合,也是汉绣中常见的图案组合方式,在汉绣作品中,构图讲究“热闹为先”“花团紧凑”,百花纹是最能直观体现汉绣形式的纹样,参照图3。

3)莲花纹。莲花纹是指以莲花为主体的纹样,是中国古代汉族的传统纹样之一,莲花纹的构图方式灵活多样,有连续纹样,也有单个出现,与莲叶、莲蓬搭配,也常與动物纹样组合,色彩有单色和多色之分,寓意吉祥,有“连年高升”之意[5]。

4)卷草纹。卷草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为牡丹花、莲花、荷花等的花草,弯曲灵活[6],有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以及重叠簇拥等多种排列方式,汉绣讲究枝上生叶,叶上生花,与汉绣结合的卷草纹层次丰富,以柔和而富有动感为主要特点。卷草纹一般与花卉结合。

5)云纹。云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样,有吉祥、高升之意,在四大名绣和汉绣中广泛使用,云纹最早是器物纹样,后来逐渐运用到纺织品、建筑、产品等众多领域,云纹分为“如意云”“四合云”“卷云”多种类型,式样随时间的积淀逐渐丰富。

3.3.3 几何纹样及吉祥组合纹样

几何纹样是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多种形状或直线、曲线等结合形成的规则或不规则形状,在古代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里都作为一种常见图案用于装饰服装。吉祥组合纹样是汉绣常见图案,莲花和鲤鱼组合,象征“连年有余”[7];牡丹与凤纹结合,象征“凤穿牡丹”,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喜鹊与梅花组合,象征“喜上眉梢”;蝙蝠和海水结合,象征“五湖四海”,有团结、亲密之意。

4 结语

民间刺绣根据地域有不同风格,汉绣特征主要取决于荆楚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由于汉剧的兴起,汉绣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汉绣针法繁多,特殊的“平金夹绣”使绣品具有光泽感和立体感,视觉艺术感甚佳,汉绣粗犷的用线与精致的绣活相结合,做到乱中有序,使画面大胆整洁,返璞归真,从绣品中反映出民间景象,但题材不受生活题材制约,艺术与技术的融合赋予绣品不同的吉祥寓意,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汉绣承载着荆楚地区浓厚的文化内涵,独具匠心的手工艺,是现在工业化机械生产所替代不了的[8]。

参考文献

[1]欧冰颖.汉绣戏衣图案书已见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D].武汉纺织大学,2018.

[2]《汉剧志》编纂组.《汉剧志》第二页,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1月.

[3]金秀莉.浅析汉绣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2 (06):109.

[4]郭莉,民族传统刺绣工艺在现代园装设计中的应用[J].江苏纺织,2014(08):54-56.

[5]王晓瑜.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3(09):117-118.

[6]刘燕燕.中国传统纹样在瓷砖设计中的运用[J].广东建材,2013,29(04):58-61,

[7]齐霞.中国传统祥纹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4(05):71-72.

[8]赵亚.汉绣图案的设计学诠释[D].湖北美术学院,2016.

猜你喜欢
汉绣传承发展色彩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神奇的色彩(上)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