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思政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全国上下尤其是高校对思政课程的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但当前还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常规老套,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与大学生思想成长特点不符等问题,因此,如何推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大力增强高校思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任务。
2.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部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主动性欠佳,课堂互动参与度不高,对思政理论兴趣不足。由于大学思政课属于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主要评价指标以考试成绩为准,每届学生习惯于考前突击背诵,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对思政课中的重难点知识不会深入探究。此外,学生不够重视思政课,上课玩手机现象尤为严重,相比其他专业课兴趣度不高,课堂有时会出现学生旷课现象。这表明,学生对思政课重视度不够,学习意愿不强。
2.2 思政课堂教学针对性不强
现阶段,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导致思政课对学生感染力不强。思政课堂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特点匹配程度不高。 部分教师忽视当代学生特点,不能将社会 发展现状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缺乏深度思考,从而对学生的困惑无法及时释疑;更加关注教学形式,课堂教学追求过度统一,教学内容基本是理论堆砌,与现实问题联系性不强,导致思政课堂教学思想教育和树才育人二者的作用相分离。
2.3 教学方法常规老套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教学模式、方法老套。课程改革强烈地呼唤着新型“教”与“学”模式的建立,提倡教师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出发,探索学生学习的行为价值,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立足于学生的實际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力求让每个学生得到合适的教育和全面发展,收获各自的学习成果。但是目前的大学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课堂气氛“表面活跃”却“内在沉闷”,教师教学方法常规老套 ,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传统思政教学形式千篇一律,脱离大学生实际,缺乏多样性,忽略了学生的听课感受;教学手段单一,随意性大,学生满腹疑惑不能表达,师生间缺少必要的互动,凡此种种,严重削弱思政课程应有的价值体现。不少思政课程教师课件不能及时更新,内容较为陈旧,用课件代替板书。同时,思政学科的课程考核划重点、背答案的问题突出,无法准确考查学习效果。
2.4 教学内容讲授不足
部分思政课教师对理论和现实问题讲述不清、授课思路不清,对学生的问题解答缺乏说服力;突出问题是无法将理论知识通俗化,使学生理解困难;无法将理论由浅入深地讲授出来,导致学生对某些理论和社会问题正确错误。同时,思政教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敏感问题讲述不清,缺乏思想正确的引导,导致学生产生不良思潮。少数教师刻意追求课堂氛围,但只达到教学氛围的“热闹”效果,对内容的教授不足。
3.1 加快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得当关系着思政理程教学的质量,思政课程内容必须有营养、有干货,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也会相应的有所提升。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必须真实客观,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才能体现出思政课的思想性特点。教学内容改革并不意味着抛弃一切,单纯追求新颖的教学形式,一定要保障教材内容的基础,要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适当拓展,摒弃教学“形式”论,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紧扣时代主题,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的相关要求纳入教学内容范围之内。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掌握教材,把学生掌握知识放在首位。为了使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知识扩展应力求简洁、流畅,并将新知识与学生之前的储备知识相结合,理清内容的脉络,不得有逻辑错误和错误,这样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新的时政课题被提出,要求思政教师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不断跟踪前沿理论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此外,还要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遵循大学生的认识规律,积极回应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疑惑,注重学生价值观塑造,让思政课要走进学生心里,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3.2 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留出学生提问与辩论时间,发挥学生能动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教生互动。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等实践教学将刻板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的道理,提升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和趣味性。同时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市政资讯无法充分地向学生展示,丰富网络资源平台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教学空间,例如上传思政课件,发布相关教育专家讲座,相关教学练习,实现了支持师生自主探索、多重互动、情境创造、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新的学习模式,使教学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大量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此外,还可以通过有效的导入教学模式,让思政课堂变得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欢快,学生们也变得乐于与教师沟通。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通过背诵思政知识点来理解政治知识,同时要利用课堂活动来正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政理论内容的含义。
3.3 坚持思政教学的问题导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教学中各种问题,考虑大学生的思维接受习惯,找出问题关键,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营造良好教学气氛,围绕学生思想困惑和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等进行课程设计。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认识、看待社会问题时难免存在偏差,从而导致自我价值观扭曲,因此,教师应巧妙设置议题,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领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大学正能量传播的阵地者,使学生坚持科学的信仰,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将现实问题与思政课理论相结合,以促进知识转移,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纠正错误思想,还要分析本质,提供问题逻辑推理的分析过程,让思政课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使学生终身获益的课程。
3.4 实现思政理论教学生活化的转变
思政课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培养的重任,由于思政课理论较为抽象,知识体系系统化,逻辑性强,涵盖人类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语言转换为学生熟知的生活化语言十分重要。贴近生活,遵循现实生活逻辑,关系到学生是否能真听懂课堂教学内容。因此,实现思政理论教学生活化的转变,贴近实际,改变思政课政治性话语过多,语言脱离实际的真空状态,解决理论教学的高谈阔论,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热点。同时教师要以学生为本,面对现实问题应及时回应学生,避免学生自话自说的尴尬局面,读懂学生实际需求,使生活话语走进学生视野。
3.5 完善思政课程学生评价体系
在思政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起着质量监督和激励导向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进行评价,以获取教学的双向信息,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应是全面的,客观、准确地体现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对于思政课程学习成果的考察通常以纸质考试的方式进行,再结合平时表现成绩,按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完善的思政课程学生评价体系要体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不只注重书面成绩,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有效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综合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学习成果给出一个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
影响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从加快思政教学内容改革,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坚持思政教学的问题导向,实现思政理论教学生活化的转变,完善思政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跟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创设引导性问题,把握学生思考方向,提高学生对新思想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互动教学,增强学生积极性;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巧妙地表达出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才能真正落实思政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
(作者单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