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相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2019-11-11 12:25付成海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作文语言语文

付成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251-01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教材编写侧重与知识架构调整如何设定,其核心始终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即提高学生以“听说读写”为代表的语言工具使用能力。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及教学设计均是围绕此核心来展开。“听说”以语音为媒介,不便保存、不便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弱势地位。在目前的教学中,通常是以“读写”能力的培养来带动“听说”能力的提高。由于“读写”以文字为媒介,便于学习研究的先天优势注定了“读写”教学目前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当前的语文教学,以“读”来学习汉语在交际中的信息接受、整合、理解、掌握,以“写”来学习汉语在交际中的释放、修饰、表现,实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将其体现在语音上,也就相当于实现了“听说”的掌握。虽然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不足,但现有条件下,仍是主流教学模式。此文主要就初中语文教學中,“读写”能力互促共进的教学经验谈一些个人实践探索与体会。

“读写相生”,首先要明确“读”、“写”两者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是研究语言工具使用方法及规律的科学,而语言工具的运用目的在于信息的交流与储存,储存的目的又在于超越时空限制完成信息的交流传承,信息交流才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缺少了“读”、“写”,接收与释放任何一方,交流都无法完成。

因此,“读”、“写”并重,相互促进,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本质与规律,学好语文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从语文学习规律而言,会“读”是会“写”的基础与前提。人掌握语言,学会说话,是通过父母亲友的口耳相传。不经人类语言的传授熏陶,“狼孩”便只会野兽的嘶吼。“听”“说”如此,“”读、“写”同样如此。“读”、“写”两者相互促进,首先应从”读“需得法入手。

从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中阶段学生在“读”上往往存在以下误区:

一、“读”全凭兴趣爱好,没有明确的目标,解读的策略,收获的计划。

二、把诵读、浏览当作阅读,不能深入到赏读、析读、解读层次。

三、把阅读的范围限制的太小。广义说来,欣赏影视等艺术作品,观察人世百态,品味生活情趣,无不是信息的接受,也即是“读”。

四、缺少“读”以积累的方法与习惯,“读”仅是读,不能形成知识积淀,进而应用于写作之中。“读”、“写”脱节。

如能及早走出误区,掌握阅读的正确方法,则语文学习必能事半功倍。

读的目的在于积势蓄力,不“读”无以积累。“写”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根深树茂,源广水疾。

从知识量来说,无“读”,“写”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古往今来,举凡文人墨客,要想写就丽赋华章,总先以博览群书为第一要务。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得广博,正如围堤蓄水,积累深厚,才能一“写”汪洋,纵横恣肆。

从文章词句法度而言,不“读”以掌握交流信息的的规则,从交际功能上来说,“写”就会因“无人领会欣赏”而徒劳。“断散拗拙”的“太学体”终被推翻,正是因为它违背语言应该“畅达明白”的客观规律。

就许多初中生而言,学习写作时普遍存在的主要困难之一,正在于阅读积累不够,无事可言,无话可说,无词以达。

不观察积累读熟生活,便无事可以入文;不品味生活读懂世情,便无心意可以阐发;不读晓前人文思架构,便不明成文之法;不读诵积累美文奇句,便辞藻匮乏,言语不文。反之,站在前人肩上,有法可依,有度可循,有句可引,有式可仿,写好一篇初中生作文,便源多水活,水到渠成了。

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启迪诱导——引领规范——激发自主的阶段性目标为指引方向,督促培养学生形成:

制定读书计划,明确每一学习阶段的阅读与提高目标,每天记录一件具有写作价值的事,并要表达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体会,在课堂与生活中引用佳句名言等习惯。

如此所需条件简单,花费精力不多,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只需有耐心、恒心,便得以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阅读中得来的理论知识,必须经过写作实践来证实、巩固、加深体会。

胡福明总结毛泽东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语文学习中,不“写”就是不经实践验证,不能发现“读”中所悟所得是否正确、透彻,不能发现在“读”中是否有自以为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能发现“读”中所学的技巧是否已经掌握,能够运用自如。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阅读本位”与“写作本位”的争议,但无论哪种教种思想主导,写作是阅读及一切语文知识的具体应用及体现。不充分重视写作实践这一过程,语文教学流程及学习过程就失去了正确方向及准确目标的指引,止步于纸上谈兵。

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可以遵循以“读”领“写”,以“写”证“读”的规律,阶段性稳步提高。

写作实践对阅读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阅读所得的知识、经验被调动启用,使学生对阅读积累所得进行梳理、整合、筛选、运用,充分认识、体会阅读的作用及价值。

二、在写作实践过程中发现过往阅读中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扩大阅读范围、对内容及文法深入控掘。在此过程中学生得以在实践中发现阅读重点所在,自发探寻并掌握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有明确规划地阅读方法。

三、写作的实践、经验,是对阅读所得的分析、运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经过思考、比较、辨析、模仿、创造等研究行为,才能推陈出新、举一反三,创作出拥有自己特色的优秀作品。每一次优秀作品的创作,都是一次对阅读积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造。在写作过程中,语文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转化为能力。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有限的阅读资源,按照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制定目标明确的写作计划并严格执行。不盲目追求作文字数、篇数的数量,而是追求有的放矢,每次写作训练都以掌握一种写作手法为目标,大至谋篇布局,小至一种修辞、几个词语的正确使用。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学生负担,又避免了学生因作文费时费力而产生畏难及厌烦的情绪。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例如,当学生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之后,可定期将优秀作文以课文讲解的方式来学习、剖析。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以写带读,让学生发现文章的优劣之处,与阅读所得相印证,探究写作技巧。

文章之法,大体需有,定体则无。因此,语文是一门易学难精的学科。不广博读书,探究书中三味,并练笔不辍,是无法写出优美得体文章的。读以明道,写以证道。对我们广大师生而言,如何更有效率地学好语文,是一条崎岖而有趣的探索之路。愿与大家共勉。笔者的粗劣之见,欢迎大家斧正。

猜你喜欢
作文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