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秀
【摘 要】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推进大量阅读?办法有四:一是“提前识字”,解决阅读敏感期“识字量”的问题;二是“快速课堂”,解决“腾出时间读”问题。三是课“内外兼修”,解决“好书如何读”的问题。四是“群文阅读”,解决“学阅读策略、习表达、练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症结;提前识字;大量阅读;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3-0177-02
一直以为,只要教好了一篇篇课文,就算教好了语文。然而,花的时间精力不少,结果却令人沮丧:不爱读书的,小学毕业仍不爱读书;学业落后的,无论订正多少错题,还是令你头疼的“差生”;无论把课讲得多么精彩,学习困难的孩子依然读不懂试卷上的短文……
种种糟糕的状况,深深地困扰着我。
一、探索症结,明了方向
经过一番苦苦的探寻,《给教师的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像一声重锤敲在心上: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1]
先辈早已告诉我们:孩子学习困难,不是语文书读的遍数不够,也不是练习题做得太少,根本的症结在于——不会阅讀和阅读的书籍太少!
我何尝不知大量阅读的重要性?但猛然间,我发现自己的“知”、“行”严重脱节,就像“南辕北辙”里那个楚国人:嘴上高喊着要大量阅读,可实际行动却在背道而驰——一篇只需两三分钟就能读完的课文,却翻来覆去学两三天;白天,孩子在学校读语文书,晚上回家,仍翻着语文书做种种似乎永远做不完的练习题……课外阅读,变成了“后娘生的孩子——可有可无”。
“大量阅读”,需要的是拿出行动,留出时间,让孩子们能读、乐读!
《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又告诉我们:孩子的阅读敏感期在6-8岁之间,抓住了这个“敏感期”,阅读兴趣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2]。这又让我豁然开朗:为什么到了高年级,我费尽心机想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收效却甚微?原来,一个重要的原因竟是——错过了阅读培养的“敏感期”!
症结终于找到,我开始了行动。
二、躬行实践,知行合一
1.“大量识字”,解决阅读敏感期“识字量”的问题。
要想在“敏感期”(6-8岁)进入“自由阅读”的状态,就必须在8岁以前让孩子多认字(至少2500个以上),扫清阅读的障碍。
于是,按照每天一课的阅读速度,我只用半学期时间,就把语文课本上的阅读、识字内容全部学完。写字教学则按两天一课的进度,保证在期末考试前两周教完就行。剩下的半期时间,我们在课堂上读起了《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二年级结束,4本语文书加几本传统蒙学上认的字,孩子们的识字量基本达到2500个以上。阅读的障碍基本扫清。
也许大家会问:光语文书上的字,就有学生不能完全掌握,还增加识字量,学生能记住吗?实践证明,只要不断接触新鲜的阅读内容,和生字见的面多了,自然就变成“熟字”了。
2.“快速课堂”,解决“腾出时间读”问题。
有了识字基础,接下来就是如何“腾出时间读”了。
为了加快教学进度,教语文书时我努力做到精讲精练,大胆舍弃。即便到了高段,课文内涵较深的情况下,我仍坚持每天一课的进度,有学生暂时不懂,我也不愿停下阅读的脚步。因为,我深知,有了海量阅读做底子,那些难懂之处,孩子们日后自然会触类旁通。
接下来,我又对家庭作业进行了“减肥”:不做练习册,不练卷子,每天只做听写背诵、日记和积累(交替做)。
备课、教学、改作业都变简单了,一学期就能腾出时间让孩子“大量阅读”了。
3.课“内外兼修”,解决“好书如何读”的问题。
腾出的时间读什么,怎么读呢?
一是“课内经典领读”。
一二年级,我带领孩子们读《弟子规》《三字经》《诗经》和《增广贤文》。三四年级,我们读《声律启蒙》《论语》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籍。五六年级,除了读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籍,我们还读《大学》《中庸》《孟子》、古代经典散文等。
二是“课外兴趣广读”。
首先,向孩子和家长定期推荐好书。我利用家长会,QQ群等平台,向家长反复强调大量阅读的好处,鼓励大家每天坚持半小时亲子共读,高年级则保证陪伴孩子,每天至少半小时以上的阅读。
其次,建立图书角。通过班级捐书、购书等方式充实图书角的书籍。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图书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程度的阅读爱好者,极大地刺激了孩子借书一读的欲望。
第三,大声读给孩子听。每天,我会利用晨读、夕会、午休或其他的边角余料的时间,选取一本图书角的书,给大家读上几段或几章。每天坚持,从不间断。不久老师读过的那些书或书系,很快便成了“抢手货”,班级里对阅读的热爱蔚然成风。
4.“群文阅读”,解决“用群文学表达、练思考、学阅读策略”的问题[3]。
除了精读、广读,我还带领孩子们一个周进行一次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学什么?就是要学单篇阅读所不能学到的内容。
(1)巧用群文学表达。
比如:很多童话故事都有“情节反复”的特点,于是我就把《小壁虎借尾巴》《田鼠太太的项链》《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犟龟》放在一起,让孩子学习如何写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2)巧用群文练思考。
比如:在孩子们以往的阅读经验中,通常认为狐狸是狡猾的贪婪的,这样的认识显然具有片面性。
于是,在《多面的狐狸》这堂课中,我带领孩子们读了《狐狸孵蛋》《狐狸和马》《瞎眼狐清窝》《衷情的小狐狸》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认识了不一样的狐狸:或善良、有爱心;或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或伟大无私;或乐于助人……由此,孩子们不但丰富了对狐狸的认识,还学会了多角度认识事物,训练了多元思维。
(3)巧用群文学阅读策略。
比如:有一类“借物喻人”的文章,特点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如何阅读这类文章,才能准确把握主旨?
我将《落花生》《山谷中的谜底》《贝壳》《小米椒》几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引导学生提炼出阅读这类文章的策略:“抓住事物的特点,联系生活,仔细品味,找到特点与人的品格之间的相似之处”。借助这一阅读策略,这类文章就能读得更深入、更透彻了。
三、成效初显,探索继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很快爱上了语文,发现语文的天地竟如此广阔多彩。本文开始的那些糟糕的状况已不再成为我的困扰。在语文的教与学这条路上,我和孩子们将走得更加天高地阔,兴致盎然!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984-06.
[2]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2010-5.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