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贵在“导”

2019-11-11 14:14陈海庭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2期

【摘 要】透视小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打着“以生为本”的旗号,“放任”明显,它看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缺失的是教师价值引领、智慧启迪、思维点拨,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导思考;导探究;导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17-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往的“个别发言”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氛围异常生动。然而,一些课堂打着“以生为本”的旗号,存在着明显的“放任”:重点疑惑不点拨,问题漫无边际,答案各执一词,还有的把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表象化,一味地让学生讨论发言而不予归纳,不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导回偏离方向的思维。它看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缺失的是教师的价值引领、智慧启迪、思维点拨,这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关键在于教师的“导”。

一、导思考

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课程改革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它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创设的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画面,重要的是必须蕴含着数学问题,其意图要明确,问题的提出要有导向性,学生的思考才不会漫无目的、不着边际、费时低效。如教学“认识乘法”时,老师出示了一个精彩画面“动物园一角”。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有小动物,有房子、树木、云朵、小河、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在流动!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舞!……

十几分钟过去了,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有新的发现。学生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思考方向,导致花费很长时间也未能进入问题的实质。其实,这幅情境图编排,其意图是为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加,并加强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为乘法意义造就生长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导向性:图中有几种动物?你能算出小白兔有几只吗?鸡呢?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展开新知教学。这样才能既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又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的问题思考才有价值,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有效。

二、导探究

新课改积极倡导“探究式课堂教学”,即在教师设置的问题引领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正是因为“探究”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思考发现等优点,所以已经为我们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例如教学“测量长度”,为了引出测量工具“直尺”,让学生自主选择身边的工具,测量面前的桌面的长度。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动手操作,得出多种多样的结果:学生1:我用课本量,桌面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学生2:我用文具盒量,桌面大约有6个文具盒那么长;学生3:我用作业簿量,桌面有6本作业簿那么长;学生4:我用直尺量,桌面有6根尺子那么长;学生5:我用直尺量,每根直尺标20,桌面共长120……学生越听越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出来的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是测量工具没有统一的原因,由此引入测量工具进行教学,学生体验深刻,效果倍增。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今天,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没必要处处由学生去亲自探究,如事实性、概念性的知识(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面积单位、四则运算顺序等),没有必要让学生去亲自探究。因此,教师要更多考慮的是教学内容、要求、对象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不滥打探究牌,该探究的才探究,才能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三、导合作

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可实际效果呢?讨论的问题往往是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更无需合作。教师的问题一提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把手举得高高的;还有的合作,学生刚刚要进入合作状态,老师却宣布合作结束,草草收兵;更有些合作,学生根本不用分工,盲目的一哄而起,为的是有一片“热闹”的场景,其结果,只能是用个别优等生的回答代替小组讨论的结果,讨论流于形式。要避免课堂中“合而不作”或合作只是留于形式的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就必须要考虑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只有从有效性去引导合作学习,它的生命价值才能被充分体现出来。如,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课伊始,我较快地播放了公路上各种车辆快速行驶的录像,要求学生数一下各种车的数量,因为车的种类多,速度又快,学生数不过来。这时,师说:“我们有何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小组讨论,进行分工合作,有数客车的;有数小汽车的;还有数货车、摩托车等数量的。接着又放录像一分钟后,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学生在合作中取得了成功和快乐,体验到了合作的需要,实现了真正的富有实效的合作共享。

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可忽视,因为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成为泡影,它直接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实际及生活经验的最佳切入点,巧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以旺盛的精神状态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支撑点。

实践证明,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同时,不容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的探究中,在合作交流、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省时又高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康清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J].考试周刊,2010(28).

[3]周仁科.刍议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式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14(4).

作者简介:陈海庭(1970.12-),男,本科,籍贯厦门,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中心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厦门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