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学术氛围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11-11 12:18张佳佳卢嘉欣
卷宗 2019年29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影响因素

张佳佳 卢嘉欣

摘 要:当前高校学术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不高,创新性学术成果较少,学术风气日渐浮躁,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已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客观分析了影响学术氛围的因素,并结合客观条件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基础性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术氛围;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专项调研项目“高等院校学术氛围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成果。

1 高等院校学术氛围现状及内涵

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全国在学研究生273.1257万人,普通本专科生2831.0348人,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但随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产生了如部分学士学位授权审核不规范、制度设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不足等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依托良好的内外环境。崔玉明在《大学软环境因素分析》中认为加强大学软环境的分析和建设非常必要。大学软环境主要由治校理念、学术氛围、学术作风、合作精神、国际化视野、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科学决策等因素构成,软环境对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形象的树立、名誉的提升、功能的发挥等,无不与之密切相关。学术氛围作为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内在的影响性,是高等院校努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所谓学术氛围,其一是制度氛围,是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等物质文化的延伸,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学术规章制度、社团活动组织章程以及校园里师生约定俗成的学术行为规范等。其二是观念氛围,是精神文化的深层和内核内容,主要包括学术思想、创新文化、科学精神和价值取向等。学术氛围的作用是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自由风气,改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历史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学术氛围的营建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大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不容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体制不足、科技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不足,科学研究创新性不足、科学研究条件不足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实践应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高校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而且要营建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2 高等院校学术氛围影响因素

刘庆生,肖莉凤在《高校要创建自由、公正与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中认为科学研究中,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学术氛围的营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高校学术氛围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学生的学术热情。有研究指出,学术热情是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推动力,学术热情具有外生性、波动性的特征。学术环境等外部动力与学术认同、自我认同等内部动力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这两种性质的力量表现为不同的方向:“推力”和“拉力”,推力对学术热情产生负功能,拉力则具有正功能。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错误思潮,不完善的教育体制,以及不健全的就业机制,日益动摇着大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學术热情的衰减正是上述外部推力大于拉力的结果。

学生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张传燧、石雷在《大学自主与大学分治》中认为政府越高度重视大学,就有可能使大学越来越行政化;市场(企业)越高度重视大学,就有可能使大学越来越功利化;社会(人民)越高度重视大学,就有可能使大学越来越世俗化。浮躁、功利、浅薄等气息逐渐污染着当今中国的大学校园,大学理想价值观念随之发生着改变。

学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目前,各高校为活跃学术氛围,每学年都会邀请前沿专家学者做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会议、讲座和专题报告,一般都是由学科带头人或者知名学者主讲,某些学术内容专业性较强,但学生水平有限,有时无法完全理解主讲人的观点,一些不同想法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讨论,交流不能深入,效果也没有那么直接。

高校的学术体制。刘文博在《研究生浓郁学术氛围的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中提出学术制度是大学学术研究工作的灵魂,它是学术主体开展学术研究必须遵循的学术规范和准则,具有强制性、导向性和激励作用。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开展学术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推动原创性研究的发展。反之,则容易引发学术不端行为。

3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对策

当下是一个巨变的时代,现实背景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荆德刚在《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特点与新机遇》中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规模较大、结构复杂、供需失衡等就业老问题依然存在,并出现了供给“一增一减”、需求“一升一降”、矛盾“一老一新”等新特点。面对巨大的学习任务和就业压力,高校学生学术热情日益衰减,学习目的功利性日益增强,学术氛围不浓厚。各大高校目前亟需通过相关举措营建健康良好的学术氛围,具体建议如下:

从精神层面进行革新。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对于大学人的心理、观念、行为有着无形的影响,对于大学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一方面,社会、学校等外部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文精神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要净化精神状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市场经济体制的迅猛发展使得功利主义思潮不可避免,但当面对功利主义的诱惑时,高校学生应具有批判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功利与学术、教学与科研之间找到平衡之道。

从实践层面进行改革。中国高校教育专业设置和市场均衡需求矛盾不断扩大,国家相关部门要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安排。以行政管理为先导,强化并净化学术研究氛围,建立相应的高校学术道德的自律和管理机制,杜绝学术界的弄虚作假、贪污腐败、拉关系等不良现象。

创新学术活动内容和形式。学术活动不应仅局限于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传统形式,多样化形式更能激发学生投身学术活动的热情,拓宽学术视野。高校可以通过学术沙龙、科研社团、成果展示交流会等灵活形式,将学术活动与日常专业学习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逐渐制度化。

第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首先,教育部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学术研究资助与奖励体系,根据学术研究成果的形式与价值制定不同层级的奖励制度,以此激发高校学生研究学术的热情。其次,高校应提供学生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的支撑条件。设立学术活动项目资助基金,大力支持各类学术活动和学术社团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场所、资源与设备等必要的物质保障,广泛动员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

4 结语

学术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广泛深远的,对于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促进其科研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各大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学校学风建设,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切实提升学风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志勇,刘婷.“挣扎的尘埃”:研究生学术热情变化的个案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9(02):68-76+111.

[2]荆德刚.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特点与新机遇[J].中国高教研究,2017(07):27-30.

[3]赵菊扬.营建良好学术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