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各项资助政策,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精准资助工作抓牢抓实,做优做强,是十八大以来党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新要求。本文结合高校精准资助现状,对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档立卡;资助育人
1 研究背景
“精准扶贫”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阵地,已坚持贯彻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政策,切实保障了每一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然而由于资助政策的局限性,重视经济扶贫忽视精神扶贫的高校资助现状导致资助往往治标不治本,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解决其经济困难问题,而应更进一步关注其长期发展问题,这也与党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相吻合。关心关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心灵成长,加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2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为了更好的了解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的现状,笔者通过对所在省五所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60份,收回有效问卷386份,有效率为83.9%。对所在省6所高校中从事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15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通过对选取样本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的调查,笔者认为,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资助育人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项目管理办法来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往往呈现出“给钱”的特征,资助常忽视了对学生感恩、责任等观念的培养,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1]。如国家助学金,其申请审批发放流程一般为:学生申请—学院审核—学校审核—发放,对于助学金使用的监管,往往缺失或者不够完备;再如勤工助学,大部分高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设置了充足的勤工助学岗位,但是在勤工助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用人”与“育人”相分离的现象,且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内容简单、机械的特点也限制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
2.2 资助工作队伍不健全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政策性强,要求精细,但是目前各个高校承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工作人员往往是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担任,其队伍流动性强、工作量大等特点限制了资助育人功能发挥最大效益[2]。
2.3 评价标准不完善
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考核或各种督查中,重资助轻育人,往往只注重一些数据性指标,比如是否达到100%的资助覆盖率,给予了多少的经济资助,给学生创造了多少的勤工助学岗位等,但是对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心理、学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就业等状况的评价相对匮乏。这在导向上影响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
2.4 人文关怀不到位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往往具有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特点,但目前高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人文关怀普遍不到位,对其缺乏有效的关心与交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往往只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任务,全员资助育人的氛围还没有形成,对此类学生针对性的关心教育匮乏。
3 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途径
3.1 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内容丰富、形式创新。内容上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坚定的信念与崇高的理想成为其强大的精神动力,确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历史重任,锐意进取;其次要加强自立自强教育。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可以鼓励学生面对困境而不退缩,挑战自我而不颓废,敢于面对贫困,勇于战胜贫困;最后,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把党和政府给予的关怀铭记心中,努力完成学业,掌握真实本领,不虚度光阴,发愤图强,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3.2 创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模式
除了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还要注重对制度保障、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一是创新资助形式,实施多元化资助。在满足各项资助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高校应提取足够的资助资金用以支付用劳动获得报酬的勤工助学岗位,发挥资助价值导向功能[3]。二是实现全员、全方位资助育人。倡导每一位教师参与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去,全方位关心学生,不仅关注其生活,还要关心其身心健康[4]。对于不同年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及不同家庭情况学生采取不同的育人方式,保障资助育人效果落到实处。三是制订科学的政策导向与评价标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既要保证资助资金落到实处,资助覆盖率达100%,还应当把育人成效作为工作考核要求,将经济资助与学生精神成长、综合能力提升紧密结合。
3.3 重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工作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面临的学习、经济和就业压力往往要超过其他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其就业心态,提升其就业能力,关系着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造血功能的实现。高校应当结合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特点,对其加强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坚定就业信心,端正就业态度,助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现真正意义的脱贫。
全面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推进教育脱贫攻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更关系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高校作为这一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资助中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职责。
参考文献
[1]辛浩.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5).
[2]郭立新.浅谈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J].《科技资讯》,2017(8).
[3]王芝梅.基于过程思想的高校资助育人机制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2012(23).
[4]曹瑛,李萍.新資助政策背景下资助育人时间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作者简介
刘贝贝(1989-),女,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