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卫东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教育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教育因能塑造人的灵魂而神圣,又因为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而伟大。因此教育的成功并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真正用心做教育的过程。现在的教育目标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笔者经常思考,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作为一线小学的教师应该怎么做?
明确职责,正确对待自己的事业
首先要将教育看作一项事业,而不是单纯的职业。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不但要启迪人的心智,还要锻炼人的品质、完善人的心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国家把祖国的未来交给学校,干家万户把自己孩子送到学校,都是出于对学校教师的最大信赖。而小学教师职业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因为面对的是生动活泼的6岁至12岁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在这一阶段具有很大的跨越性、重要性和特殊性。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把陪伴儿童成长、指引儿童发展当作一种事业,付出教师真诚的教育理想、长远的教育规划、自觉自愿的担当精神。德育为首,用心爱护每个学生把师德放在首位。师德主要体现在敬业爱生上,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热爱儿童。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对人类自身发展的爱,是对民族未来爱的具体体现,是不求回报的爱。
真正的爱首先表现在相信每个儿童上,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都希望进步,都能够成才;其次要了解学生的需要,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因人因时,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最后要能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就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以生为本,高度强调学生的地位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充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教学方式。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改变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让教学动态化,简明化,从而优化教学效果,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更应懂得“怎么教”怎样才能教得好。“教什么”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要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打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二是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三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公共道德品质。
“怎样教”以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發展。
推陈出新,培养现代人才的教师
终身学习体现了新的时代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在现今的知识社会、信息社会中,那种“一朝学成而终身受用”的观点已经过时。知识的日新月异,使人们原有的知识很快地变为陈旧的东西。所以,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成为生存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培养现代人才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实践与反思能力是一个教师能否成长的动力。对于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相关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不仅需要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更需要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
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有深入的理解能力,更需要有实践时反思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所以教师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钻研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育工作。
真正的教育一一是将人格的塑造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亲密无间的融合在一起。使其二者相生相随,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二者缺一不可的教育体系。而不是分割开来,或只注重人格的塑造,或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注重单方面的培养,那可真谓“畸形教育”,当然,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发展不健全的“人才”。
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潮流下,施教者要想真正用心做好教育,做到“育”与“教”的相互融合,那就要摒弃一味追求成绩,完成教学任务的心理,勇敢地,抛弃“题海战术”“车轮战”等等这些只追求学生优异成绩的应试教育方法及理论。坚定的义无反顾地走“教”与“育”相结合的路线,摒弃自己的“功利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根据处于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法,模拟出不同的教育理念。但万变不离其宗一一释放孩子热爱自由的天性;塑造积极、乐观、开朗、活泼、自信、独立健全的人格;传授适量的文化知识精髓,使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能有适度的积极压力,催其奋进。最终使全国上下的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无时无刻不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