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要回归本色

2019-11-11 12:18朱心薇
卷宗 2019年29期
关键词:回归形式小说

摘 要:小说的丰富性、广泛性、纯洁性、深刻性决定了小说教学要回归本色。立足作品原文,运用朴素、实在的教学形式,以文本细读为手段,指导学生从容地阅读、欣赏小说,这是小说教学应该呈现的状态。本文以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探索了小说教学回归本色的实践问题。

关键词:小说;回归;思维;文本;形式;方式

小说是一种运用文学语言,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典型环境的再现,多方面、本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1]它以波瀾起伏的情节、生动感人的个性、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吸引着广大读者。学生喜欢小说,但往往只关注浅层情节,而忽视其叙事技巧和艺术特点。教师重视小说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但往往徘徊于小说的精妙之外,研究其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不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小说,是现今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1 小说教学需要回归本色。

“本色”,即本来面貌,指原有的性质或品质。目前有的小说教学是缺失了“本色”的。主要表现在:跨学科成分过多,灌输式成分过多,高科技成分过多,浮躁心态过多。于是乱花迷眼中小说教学逐渐远离了“语文”的“本性”。小说其实是一种纯文学体裁。它包容了其它文学样式的长处,又较少受时间、空间和篇幅的限制,最适宜于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因而是一切文学艺术中最丰富的艺术。小说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它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可以合理的想象、虚构和艺术夸张,但必须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在表现手法上,小说比其它文学样式 (如诗歌、散文、戏剧等 ) 更自由,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更多方面、更细致地刻画人物;有更丰富多彩的情节,更具体地描绘环境。小说的语言由叙述描写的语言和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构成,这不同于戏剧只限于作品中人物的讨话和独自,也不象诗歌那样受韵律、节奏的限制。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可以赏析作者所再现的经验世界,感悟作者所构筑的精神世界和独特情感,并进一步品味作者所展示的语言艺术。小说的丰富性、广泛性、纯洁性、深刻性决定了小说的阅读应该脚踏实地,应该指向其原本,应该回归其本色。

2 教学思维的回归

所谓教学思维是潜存于教师心理结构中的比较稳固的思考教学问题的模式。教师采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就会得到不同的思维结果,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过程。如今,语文教学讲究“高效”,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其后果就是追求了数量,却忽略了素养。其实,语文学习是个“慢活”,讲究浸润、熏陶、咀嚼、品味。小说阅读更是个“细活”,讲究圈点勾画,慢慢欣赏。小说教学需要回归“从容”,回归“慢思维”。小说中具有感染力的段落可以慢慢读;精彩的文字可以慢慢品;需要思考地方可以慢慢想;需要交流的地方可以慢慢讲。再者,阅读小说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从艺术的真实中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命运,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返璞归真,朴素如水,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另一方面,鲁迅小说是博大精深的,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先生擅长发掘蕴涵深刻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擅长根据作品的内容,较好地运用语言,并调整语言色调,以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鲁迅的作品,唯有慢慢欣赏,才能领会其精妙。

教学思维的回归是小说教学回归本色的起点。

3 教学文本的回归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点。现在语文书上的好多小说都是原文的节选。阅读节选文本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了解更多的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也有弊端,往往损害了原文结构的完美型,原文人物的真实性,原文思想的深刻性。

初一语文书上的《社戏》也非小说全文。学习课文,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往往是:

课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孩子的形象,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但是,这只是节选。通读鲁迅先生的《社戏》原文,你就会发现这样的理解有偏差。《社戏》是先生写于1922年的一篇短篇小说,共写了“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另外一次才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看社戏,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课本的节选部分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毕竟只是一个部分。只看部分不看全部,很难把握小说的整体构思,把握小说的写作意图。于是,我用原文上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问:《社戏》的删选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

了解: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所学的课文本属于同一篇小说。那两次戏,都没看好,反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世故、污浊,这与“我”少时在平桥村的自然真率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结合《社戏》的写作背景,注意文中的几个时间词。

“倒数上去的二十年”:前十年,1902年左右,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一九零零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九零二年鲁迅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后十年,1912年左右。1911年辛亥革命,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没有改变,先生意识到如果不能把人民从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当中解救出来,人民仍旧处于麻木状态,那么一切革新都将是空谈。与此同时,俄国十月革命以及我国“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让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社戏》便写于1922年,写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思考:阅读了还原后的小说,了解了以上这些信息,你认为《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纯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感悟:学生读出了很多内容。农村少年的淳朴,戏院看客的麻木愚昧;柔和的鲁迅,受伤的,被压抑的鲁迅;寄希望于“乐土”上生活的童年伙伴们的身上,因为他们有着美好的精神世界,他们不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没有正面描写农村的苦难,但对理想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對现实的批判;平桥村是鲁迅在社会的复杂、沉重、压抑中,构建的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等等。如此丰富的内容,岂是只读节选能够领会得了的?

当然,这儿所说的文本回归并不是说每一次都必须就原文教课文,而是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节选课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文本回归是小说教学回归本色的起点。

4 教学形式的回归

教学形式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活动结构。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形式呈现着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有些教学形式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值得提倡。然而,当我们具体操作时却也会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但一些“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低效现象依然存在。 动画片穿插、课本剧排演,非常热闹,但从一定程度上说也弱化了文本。多媒体运用,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直观,扩大了课堂容量,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又缺少传统板书对课堂知识的规划性、整体性功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鲁迅小说取材于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态,引起救治的注意,是集思想性、艺术性、战斗性于一体的典范。读着难懂,需要老师适时地讲授。我教《社戏》,在引导学生体会先生“在丑的现实中追忆永远失落的美”的写作意图时,在指导学生感受小说杂文笔法和散文笔致相结合的特色时,都是以讲授为主的。而在疏通文章情节时,分析人物个性时,还及时用板书展示重点,以简洁的形式突出了要点。如:

教学形式的回归,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文本细致入微的体悟。

5 教学方式的回归

小说“是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生活经验,作者的主观世界与他们所处的客观世界的完美结合。”[2]学生要读懂小说,就不能停留于表层,而要深入文本,进行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阅读小说的一种方式,即以文本为中心,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并细致分析语言表达效果。它是阅读小说的最佳方式。

文本细读的切入点很多。小说作为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面貌,而且小说当中对人物环境的形象刻画,对完整复杂情节的构思。这些都是潜在于小说内部的东西,可以给读者提高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带来一定的帮助。这些都需要读者在小说阅读之前进行了解。教《社戏》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细读鲁迅先生的身世经历,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深刻性。小说通过写“我”看戏过程的耳闻目睹,要告诉国人:如果不能把人民从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当中解救出来,人民仍旧处于麻木状态,那么一切革新都将是空谈。然而希望究竟在哪里呢?在 “乐土”上生活的童年伙伴们的身上。

我们还细读《社戏》的结构。作品明显地分两大部分,截取了生活的几个片段,用片段连接,代替了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再构成一幅有机的广阔而完整的生活画卷,表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索。细读《社戏》细节。细节往往是小说最传神处。如:看戏归途中偷罗汉豆,实地调查、研究到底偷哪家豆的细节,把农村孩子那种正直、无私、天真、纯朴的精神面貌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细读《社戏》人物。“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面……一面……” 显示了阿发动作的敏捷和性情的爽快。细读《社戏》字词。如作品中说“我”在北京戏园里看戏:“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身边的一位胖绅士。”不说戏园里怎样拥挤,而以旁观者“我”的眼光,看出挨在我身边的胖绅士已经被“挤小”了,描写出戏园拥挤的情况。另外,再可以进行课外延伸,比如写读书笔记,也是对文本进行细读的一种方式。

解剖作品结构,体会人物形象,分析语言艺术,挖掘小说内涵……归根到底,文本细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是小说教学文本回归本色的重要手段。

总之,小说教学需要回归。回归会让我们的小说教学更理性,更充实,更有内涵,从而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其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应凭.浅谈小说教学的审美特征[J].现代语文,2011(10):48-49.

[2]何镇邦.试论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J].红河学院学报,2007(6):89-92.

作者简介

朱心薇,女,汉族,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在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回归形式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