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龙
【摘 要】积极心理学属于研究人的积极心理的学科,通过对人的美德与发展潜力的研究,帮助人们使用积极力量追求幸福,在德育教育实效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高中德育实效性的可行性,两者具有相同理念、本质与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探究高中德育实效性增强的措施。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80-02
前言
积极心理学提出至今时间较短,不足20年,却在国际上已经掀起新的心理学思想浪潮,美国马丁·赛里格曼正是新思想浪潮的引领者。积极心理学侧重点在于普通人,与传统心理疾病的诊疗不同,而是以更加包容、积极、豁达的态度深入挖掘人们的潜力,其属于探索人们发展潜力与美德的科学,对于高中生德育教学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1]。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高中德育实效性可行性分析
1.理念相同。
积极心理学研究个人积极人、主观积极体验、群体积极环境这几方面,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人,内容更加侧重于人对开心、热情等积极情绪管理认知,剖析人的生存环境,了解人类积极品质塑造的外界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积极心理学具有较深的影响,对于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十分重视。在德育教育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培养其道德品质及面对挫折的勇气,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也十分重视人文关怀[2]。其根本目的是健全学生人格,提高自身成长水平,以更好地状态面对社会给予的压力,以此为出发点,积极心理学与德育教育在人的主体这一方面理念相同。
2.本质相同。
积极心理学是发展人积极力量与品质,加强人们理解积极心理特质,不仅不会对消极情绪进行否认,还要将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换,让积极品质将消极品质战胜,促进人们获得积极向上的能力。德育主要培养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高中学生,教育者应当深入研究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价值等,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塑造学生的“完整”形象,两者本质相同。
3.功能相同。
积极心理学对于个体情绪的积极导向与管理十分重视,要求人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自身积极品质与力量,强调人们内在积极性的激发,有助于人们提高自身潛力。德育主要是以主流形态为引导核心,重点并不在于培养学生学会顺从,而是应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发展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依据人性价值与社会道德改造自身,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两者功能相同。
二、高中生德育实效性提高的措施
1.转变德育理念。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体验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人们通过健康、主观积极体验等,在接受道德知识过程中,让个体从身心认同、相信社会的道德规范、知识、原则等,才能让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身理解的价值与体悟。因此,教师应当转变以往的德育理念,通过主体性教学,实现师生之间共同的德育积极体验。好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自我实现、发挥自身作用、促进自身发展的人,在学校中,学生学习不仅是对法律规定学习任务的完成,得到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自身特点充分展露发展出来,形成独特个体。教师主体性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是对学生的尊重,也尊重教师的个人特点,选择与自身相符的教学方式,摒弃传统严肃教学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维持者与发起者,教师在整体的教学中,仅仅作为辅助者引导学生,以便降低学生盲目学习的几率。整体德育教学,教师不能将学生看做“问题”,而是尊重其作为具体、完整的人存在,以此为基础营造积极道德关系,不仅需要了解道德中学生的长处,也要包容其不足之处,扬长避短,从而积极培育学生更好的品格。
2.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压力,十分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情绪作为心理过程会对个体认知造成影响,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缺乏成熟的心理,对待外部的社会关系经常会有紧张、焦虑等情绪,从而在面对家长与教师过程中,并不能成熟对待两者的关心,而是展现抵抗、不满的心理,需要提高高中生调节情绪的能力。可通过心理学课程与心理咨询室设置这两种方法,高中阶段开设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更加了解,以自身角度为出发点实现自我心理的调节,教师在此过程中,并不能直接点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是应当以主题班会或辩论的活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情景剧与活动课,增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情境性、互动性与体验性。心理咨询室若是想要发挥作用,需要让学生正确了解心理健康咨询,端正认知与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调节情绪能力。
3.内化积极品德。
在形成人格的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如遗传基因等属于先天产生,并不能改变也无法选择,只能通过教育及生活体验改变其后天因素,不同的教育、生活才展现了不同的人格面貌。因此,教师应当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的不同人格,培养自身积极乐观的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并借助多媒体、语言等措施传递学生此种情感,激发学生的真善美,潜移默化间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内容也要以积极为主,合理控制社会的不良风气与消极情绪,传播积极的内容,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自身个性,开展心理实践活动让学生理性认知不同的个性。并且,培养积极人格也不能忽视个体的自尊,可利用赏识教育的方式激发学生潜能,让个体了解到自身是被欣赏重视的,有效发展其自尊。所以,当教师与家长在与高中生交流时应当以激励为主。此过程中学会聆听学生的想法,通过对学生所思所想的充分了解,才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良好沟通的桥梁,还可以在聆听中发现学生优点,给予适当鼓励,以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为依据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潜能,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品德的内化。
总结
本文主要从转变德育理念、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内化积极品德这几方面出发,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从而有效促进高中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太权,高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8,39(03):119-122.
[2]马雪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研究[J].教书育人,2019(10):35.
[3]潘慧荣.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