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英
摘要: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主战场,是立德树人主阵地,要从高职体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从新时代高职体育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出发,贴近学生,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才能把思政课建成学生喜欢的终身受益的好课程。
关键词:高职体育思政课;体育强国梦;中华体育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258-02
2018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以及《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要有新的更高要求。高职体育教育承担着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和优秀社会体育工作者的重任,思政课是帮助学生认识体育、了解体育,引领学生弘扬践行中华体育精神、实现体育强国梦的最重要教学阵地。要从高职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把握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一、以体育强国梦为指引,将中华体育精神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
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科学创新、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等等,中华体育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代体育工作者报效祖国,奋发图强,振兴中华体育事业强大精神动力的浓缩,其核心就是理想信念,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文化中的具体体现。今天,弘扬践行中华体育精神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重要载体。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思政课承担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高职体育思政课教学永恒的主旋律。
首先,中华体育精神是理想与信念、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具体写照,体现了高职体育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思想。体育强则民族强、国家强,体育人的力量就是中国人的力量。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更加重视体育,把建设中国特色体育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去谋划发展,强调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去谋划,体育强国成为治国理政新理念。
其次,宣讲中华体育精神是守正创新、拓展高职体育思政课教学新境界的重要途径。讲中华优秀体育人为国争光的故事,展示当代中国体育人正能量是上好新时代高职体育思政课、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关键环节。1957年8月,当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一把举起杠铃,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后说道:“这不是我一个人举起来的,我是用6亿人民的力量举上去的。”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站上世界之巅时,大学生们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口号。赛场上,每当五星红旗升起、国歌唱响的时候,人们对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体育已经成为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民精神面貌的重要舞台。因此,宣讲中华体育精神不仅可以在课堂,还可以延伸到比赛场、训练场馆、实训基地;不仅是思政课,也可以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中得到诠释,这也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通过近距离、面对面、每时每刻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中华体育精神的历练养成,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案例和学习、生活环境,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才会有认同感,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展思政课教学,使思政课教学更具生命力,更有实操性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别是订单式和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幅缩减,因此我们的思政课教学也必须适应这一模式,为学生的顶岗实习保驾护航。
首先,思政课教学要跟着学生的实习岗位走,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实习的岗位要求融为一体。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的价值观念是否符合实际,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否在生产劳动中得到较好应用,在顶岗实习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如何及时解决等等,都需要思政课教师全方位跟踪了解,从书本、课堂到生产实践第一线,才能更好地检验自身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有的放矢。把思政课的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融为一体,也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实习岗位性质不同,对学生的职业规范要求也不一样。在学校课堂上,教师面对整班的大集体授课,难以面面俱到。工学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就可以让教师面对面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行业操守教育,针对性强,让学生学有所用,从而探索出一条契合实际的工学结合的思政课教学路子。
其次,要把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表现纳入思政课的学时管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规定:必须拿出规定的学时学分用于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将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表现纳入思政课教学管理,把思政课与专业课融为一体,专业课带队教师、一线岗位指导者自己承担起对学生思想表现的监督和引导。这样的思政课教学真实具体,避免了思政课教学和专业学习的“两张皮”现象,确实发挥了思政课的保驾护航作用,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
打铁还须自身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职业教育的规律告诉我们,要培养优秀的职业人,自己首先要是称职的职业人。新时代高职体育思政课教学的责任与使命要求我们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还应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职业人。与此同时,为提升课程教学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还应及时吸纳一线行业精英参与思政课教学,组建一支政策水平高、理论功底强、专业技术过硬的高素质专兼职思政课教学团队。
首先,高职体育思政课教师要做优秀体育文化的践行者,做全民健身的推广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3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讲话时指出:我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生動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奥运增了辉,为人生添了彩,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是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价值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体育成为最直接的生产力。高职体育大学生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主力军,是开展全民健身和实现体育供给侧改革的中坚力量。思政课教师作为领路人和筑梦人,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自觉践行中华体育精神,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大潮中,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宗旨的奥林匹克精神来塑造自己的高尚的人生境界,自觉带领学生走出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以文化人,以体育人。唯此,才能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思政课变得亲切,这也是我们的思政课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有底气、有信心的基础。
其次,组建一支由优秀的体育职业人组成的兼职教学团队,包括冠军运动员、教练员等,走进校园,提升高职体育思政课的教学品位。冠军是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陈镜开、容国团到改革开放后的许海峰、郎平等等,冠军运动员的追梦故事本身就是高职体育思政课最好的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许多优秀的冠军运动员走进大学校园,与大学生们共同分享自身的励志故事,收到很好的效果。以笔者所在的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校行(业)结合,协同育人,打造了一支由乔红、冼东妹、杨景辉、胡恩勇等奥运冠军运动员和教练员组成的思政课教学团队。他们常年活跃在思政课教学舞台上,与学生面对面,打造了“冠军论坛”、“冠军党课”等品牌教学栏目。他们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场场爆满,场面生动热烈,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育人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不断探索创新,立心铸魂兴伟业,才能真正把高职体育思政课建成学生终身受益的好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Z].
[2]尹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评价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3).
[3]黄敏,陈英军,李亚莉.人性化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体育学刊,2011,(05).
[4]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