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大牧场放牧业”教学为课例,将地理核心素养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编选案例、创设“问题链”、小组讨论和案例迁移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实效。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案例教学;“大牧场放牧业”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确定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学习了地理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核心素养”建构为目标导向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将具体知识的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中,设计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案例场景中,基于案例提供的背景、事实描述、事件和观点,师生、生生之间围绕“问题链”共同探讨,深入剖析,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为为实践能力。
很显然,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实际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中的“大牧场放牧业”为例,探讨在具体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 编选案例,注重区域认知
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编选的教学案例一般要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大牧场牧牛业,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但是教材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形成与发展介绍有限,通过互联网查找出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精心编选,创造性地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演化。
材料一 “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约76万平方千米,是阿根廷农牧业的主要产区,大多数牧场面积在5000公顷以上。潘帕斯草原牧区分为小牛繁殖区、肉牛区和奶牛区等小专业区,目前养牛6000多万头,居世界前列。
材料二 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潘帕斯草原人烟稀少,只有印第安人游牧部落在这里自由地牧牛。1536年,欧洲人到来之后,潘帕斯草原变成了有铁丝网分割的牧场,粗放的自给自足的放牧业被密集的商品牧牛业所取代。
阿根廷每年要宰杀一千多万头牛,除了供国内食用,还有大量牛肉出口。1879年,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的市场扩展到欧洲,后来又销往美国、中国、日本等地。
[教师总结]76万平方千米的潘帕斯草原相当于福建省面积的六七倍;5000公顷相当于5000个学校的操场大小。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了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
区域认知具体表现为学生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和习惯;能够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区域;能够正确解释、评价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案例中的区域范围从阿根廷缩小到潘帕斯草原,渗透空间尺度思想;潘帕斯草原位置概括,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与福建省的国土面积、人口对比等侧重培养学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能力等区域认知素养。
二、 创设“问题链”,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问题链”就是在一定的学习范围或主题范围内,围绕一定学习目标或某一中心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一些困惑,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有中心、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问题链”不仅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还能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综合思维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化;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1)根据材料,说出潘帕斯草原的畜牧业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2)说出潘帕斯草原发展畜牧业有利的自然条件?(3)1536年,欧洲人到来之后,潘帕斯草原畜牧业的放牧方式发生了什么改变?(4)与游牧业相比,围栏放牧的优点有哪些?(5)材料二显示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市场区位发生了什么变化?(6)为什么潘帕斯牛肉可以通过海运销往世界各地?(7)上述材料体现了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哪些生产特点?(8)讨论: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规模随之扩大,草场载畜量不断增加。载畜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如何解决?(9)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是如何提高肉牛的市场竞争力的?(10)讨论:我国内蒙古牧区能否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教师总结]欧洲人到来之后,潘帕斯草原的畜牧业能够从游牧业发展为大牧场放牧业,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的变化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尤为重要。大牧场放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等生产特点。
本节课围绕潘帕斯草原畜牧业放牧方式的变化,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思维模式,综合探讨潘帕斯草原从游牧业向大牧场放牧业转变的区位条件,形成以时间轴为媒介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多角度构建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该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判断与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预测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要素综合能力和时空综合能力。
三、 小组讨论,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觀、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本课例中,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载畜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如何解决?”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而“如何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则是把学生思维聚焦。随之设置第二个讨论问题“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是如何提高肉牛的市场竞争力的?”通过前后紧密联系的两个小组讨论,学生学会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潘帕斯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
[情境设计]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规模随之扩大,草场载畜量不断增加。
[小组讨论1]载畜量增加可能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如何解决?
[小组讨论2]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是如何提高肉牛的市场竞争力的?
[教师总结]从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辩证看待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他人进行思想的碰撞,从中学到分析区域问题的方法,拓展地理视野,更重要的是辩证看待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生在讨论辨析中明白既不能牺牲环境的效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也不能因片面强调环境保护而放弃产业发展,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四、 案例迁移,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素养指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强调地理课程落实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地理实践力与人地协调、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形成有机整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要点,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观察对比]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主要与世界气候地区差异图中哪个图例所示的地带最为吻合?我国是否有面积草场的分布?主要哪些地区?
[案例迁移]我国内蒙古能否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教师总结]我国内蒙古牧区能否发展大牧场放牧业?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每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关键是通过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农业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
在案例遷移环节,首先展示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图与世界气候地区差异图,让学生对比分析两图得出结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以草场为主,适宜放牧牲畜。值得注意的是潘帕斯草原由于气候较其他地区更为湿润,因此草类茂盛,自然条件更为优越。然后承转到中国四大牧区分布图,组织学生分析对比我国内蒙古畜牧业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找出共性与差异,对问题展开讨论,让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接轨,探究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升地理实践力。
五、 结语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某个情境的设计以及探究问题的设置可能会涉及一个或多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的教学案例能够有机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和教学内容,教师精心设计的案例不仅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舞台。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必须完成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向学科素养培养的转变,积极创设真实情境,最好实行“一例到底的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沈海燕.借助“探究问题链”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河流与山丘》为例[J].地理教学,2017(16):39-42.
[2]吴岱峰.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学,2017(20).
[3]王芯芯.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思路探析——以城市内部看空间结构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4).
作者简介:
李小霞,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