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滨水区是指一个城市中的水与土地交界处的区域,在该区域的整体环境是由水和土地2个环境要素组成,使滨水区出现丰富的生态演变,这样特有的条件使滨水区于一座城市有着水利、交通、游憩、城市形象和维持生态等功能,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分析滨水区绿化的成功经验,融汇多样化的环境和地域特点,为滨水城市绿化设计提供參考。
关键词:滨水区;生态;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015065
引言
滨水区是指邻近水域的土地,是城市空间附近有大量水汇聚的交界区域,自古以来,河流、河口、湖泊和沿海都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便利的水陆交通加速了城市的日常运营,也使多元文化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城市文化魅力。
1 城市滨水区绿化发展趋势
城市滨水区绿化的规划设计因为城市地域不同,人们对其认识也会不太统一,但是无论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其发展趋势是大致相同的。 主要趋势为与本地环境和生态结合来设计城市滨水区绿化;将人文思想和亲水理念结合于滨水区绿化设计中,使设计理念垂直多层次化。
2 城市滨水区绿化规划设计
2.1 滨水区绿化规划设计原则
2.1.1 营造人性化亲水生态空间
近几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活动,使得大型的滨水区建设愈来愈多,这种大手笔的规划往往忽视甚至否定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所以出于对城市与滨水区域的整体性、和谐性发展考虑,要把握好尺度。
由于滨水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人性化的亲水生态空间对人的感官和心理有良性的影响,可以创造使人舒适的空间。设计者的任务就是充分满足人们与水亲近的愿望,如步行、休憩、观赏等。
2.1.2 保护生态环境
从以往的城市滨水区建设经验来看,水处理、水质改善和绿化美化是规划成功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水体和周围生态环境,要避免发生由不当开发而引起的水体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监督指导。加强水污染处理。使用光电转换装置,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实现清洁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2.1.3 合理组织交通和步行系统
道路交通是区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直接影响着项目总体的质量。现代城市的发展以机动车为快速交通工具,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使城市生活更便捷高效,同时道路两侧的绿化大乔木也起到了生态绿化的效果。城市整体的绿化有多个点,可以用绿荫道将城市公园、水体、广场、人文景点、历史遗迹、商业街等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城市居民和游客活动的绿色活动空间[2]。同样在城市滨水区的绿化规划中,也需要注意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步行的通道、休息的亭榭等。
2.2 滨水区绿化规划内容和设计方法
城市滨水区绿化规划主要包括滨水区生态群落、道路铺装、驳岸处理等元素的设计与规划。
2.2.1 生态群落的设计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热点,在绿化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因素,寻求公园和生态的相互结合,这样城市滨水区域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滨水区所形成的生态廊道与其它城市的绿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网,有助于城市格局的完善和绿化美化。
植物在选择的时候要与整体规划风格相统一,也要突出当地特色。所以,应尽量选择当地生长的植物,但又不能太过于单一,可以在不破坏当地原有生态系统的同时适当引进一些新物种。滨水区域是水域和陆域相交界的地方,其适生植物也都有着明显的耐湿能力。滨水植物可采用垂柳、白蜡、水杉、菖蒲、芦苇、香蒲、睡莲、千屈菜等。
对于滨水区绿化,应尽量参照自然布置格局,保持原有的生态群落,维持生态平衡。自然式布局是在原有的植物造景的基础上,结合滨水区特有的自然形成过程,创造一个仿生态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生产力高,有较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在规划设计中注意恢复原有生态群落,打破传统的城市森林风格,可以使城市更具生态性和趣味性。
2.2.2 交通网的设计
城市滨水区的整体框架是由其交通网构成,它连接了水域和陆域,所以,达到人性化的交通系统应以实际考究的当地水系情况来进行规划。好的道路交通网在使水体和周边公园设施相互联系的同时也能使人们与水的互动加强,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
2.2.2.1 滨水步道
滨水步道主要是结合水体元素,营造出幽静、闲适的氛围来满足人们的散步、观赏需求等,主要形式有台阶、小路等。在建设中尽量使用木材、竹子、卵石、石板等生态材料,少用或不用水泥、灰渣、沥青等人工材料,回归自然,提升美感。滨水步道的设置是为满足人们的亲水心理,应尽量靠近河岸,如有多条以上步道应分开主次,立体分布,并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使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滨水步道的风光。不同步道绿化应设置一些公园小品和植物配置,以丰富和营造自然空间,利用滨水区的表现形式和组合方式多样的特点,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层次。绿化植物可选择紫叶李、红枫、黄栌、紫荆、紫薇、碧桃、海棠等小乔木和花灌木。
2.2.2.2 车辆通道
在面积大且有一定宽度的滨水区,可以设置除人行道之外的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对于机动车道的设置我们应保证路面的一定宽度和路面平整,使用绿色植物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隔开以保证行人安全,如选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圆柏等作为绿篱。
2.2.2.3 水上交通
除了设计陆上交通外,面积较大或较长的水面还可开辟一些水上游览路线,这样人们在感觉疲劳的时候,可以悠闲的乘船畅游,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例如:山东聊城的带状公园,在湖岸的码头设计使公园更加美观,同时也增加人们游览的路线,使人们能多方面的沉浸在美丽的绿水画廊中,成为其特有的一道风景;东昌湖的二十孔桥和小岛也是一种别样的交通网设施,通过漫步于水体之上来体验另一番美景。
2.2.3 城市滨水绿化的驳岸处理
驳岸是水域和陆地的交界线,是陆地的最前沿。驳岸的处理除了营造亲水空间和美化公园外,还能保护和改善环境,现在主要的驳岸处理方法有3种,分别为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和人工自然型驳岸。
2.2.3.1 自然原型驳岸
自然原型驳岸利用耐水植物发达的根系发展来稳定堤岸,用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一般是自然形成。在繁盛的植物群落条件下,绿树草丛不仅能为陆上昆虫、鸟类提供觅食、繁衍的场所,进入水中的枝条、根系等还为鱼类的产卵、隐蔽提供了便利,形成了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动植物在水中适当的搭配可以增强视觉效果,其作用除了丰富水中空间外,还能显著地改善水体质量,进而营造出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水空间[3]。
2.2.3.2 自然型驳岸
自然型驳岸在坡度大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方运用较多,其方法是使用天然石材或木材打造护堤,再在护堤上科学种植根系发达的耐水植物。其上修筑一定坡度的上堤,斜坡可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固堤护岸。
2.2.3.3 人工自然型驳岸
人工自然型驳岸和自然原型驳岸的建设原理差不多,只是将护堤材料换为钢筋混凝土。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牢固,所以在防洪方面这种驳岸具有很好的作用。邻水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此外,在浅水区种植一些飘浮的观赏性植物来装点美化,并保持驳岸的生态多样性。
3 总结
城市滨水区绿化规划设计正日益引起规划人员的关注,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滨水区的绿化规划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要顾及到生态需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还要起到构建人文景观的作用,这是科学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调查研究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需求,在城市土地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划布局,丰富滨水区的生态群落,满足滨水区的功能性、文化性、景观性需求。
参考文献
[1]车生泉.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公园生态格局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03):13-16.
[2]陈士银,钟来元. 基于GIS的城市土地利用与公园格局优化研究——以湛江市为例[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03):445-450.
[3]周志豐. 现代园林规划中水景设计探究[J]. 江西建材, 2014(15):194-195.
作者简介:
李大鹏(1982-),男,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