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

2019-11-11 12:59张颖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关系困境

张颖

摘要: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建设“大思政”的一个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目前面临的困境,找准突破口,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关系;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052-02

高校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其效果关系到我们国家的人才培育目标是否能够完成,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能够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其中课堂又是我们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同时也要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能只注重专业的学习,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建设“大思政”格局,就需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转变思路,创新观念,整合、挖掘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相关活动的总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思政”主要是指除了以上三门课程外的专业课程,在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第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思政课程”是统领,是主要阵地;“课程思政”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立场上,所有课程都是育人的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全部的教学及实践活动过程中,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知识技术、要成为什么样人。

第二,“思政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呈显性,“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呈隐性。高职院校的三门“思政课程”明确指出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思想边际和学科定位都比较明确,学生能够一目了然。而“课程思政”涉及的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讲解方式和载体,要在“润物细无声”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以社会服务和职业技术的培养为主,其专业课程多达几十门,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也都需要核心的价值观作为引领,在课程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从而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所面临的困境

(一)“课程思政”重视度不够,地位有待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使部分高职院校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忽略了“课程思政”的教学,“课程思政”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中“课程思政”的学科建设较为薄弱,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教学的有效性不高。随着时代变化,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也不能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些不足都需要我们给予重视,改变“思政课程”的教学,提高它的教学地位。

(二)“课程思政”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实

“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理念,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理论体系,使在课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不能深入到每位教师的心中,也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政治意识和道德育人能力较为薄弱,导致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这就要求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宣传教育,把“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让每位老师能够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知识储备明显不够,对于他们来说,直接接触理论体系较多的“课程思政”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思政课程”比其他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方式单一,这就导致他们学习的兴趣减弱,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面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困境,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特点探索适合其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一,开发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众所周知,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课程标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也要在每门课程中融入“德育素质目标”,以目标的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的教学中,使每位教师都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不同课程的教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行业的实际以及学生对职业的诉求发现自己所上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内容,以小故事、案例或讨论的形式将其融入教学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于行动。

第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影响力不强。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教学过程本身,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应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改变单纯灌输的教育方法”。[2]

第三,建立相应的制度和确立适合“课程思政”的考核方法,确保“课程思政”能够持续发展。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制度为其保驾护航,“课程思政”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和考核评价的鞭策,大家所倡导的“课程思政”或许就会成为一个口号,慢慢就会被人们遗忘。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大思政”格局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好的教育必定注重过程,过程决定结果。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绝不能速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内容等,而是要在当前社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基础上,思同学们所思、想同学们所想,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行,以文化为载体寓教于境,以传媒为载体寓教于情,以课堂为载体寓教于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3]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

7.htm,2016-12-08.

[2]鄢显俊,周伟.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研究——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何衡.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J].教育科学论坛,2017,(10):30.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关系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